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ID:2410464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1页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2页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3页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产品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第11、产品图样编码的分类产品图样编码是对产品及组成的零部件按各自的特征和特性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与字母混合码的方法,有两种形式:1)图样隶属编号,是指把产品及零部件按装配隶属关系编号。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很容易看出零部件的相互关系,对相关资料的查找起到了很好的索引作用。企业在全面应用CAD以后,对电子图库中的管理,用隶属关系编号方法只能将图样按产品及部件建立目录和子目录,形成产品结构“树”存储和管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隶属编号方法制约了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及PDM产品数据库的建

3、立。2)图样分类编号,是指把产品及其零部件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与字母混合码的方法。在计算机图库中将图样按类别存储,通过分类的菜单从庞大的图库中查询到所需要的图样,通过资源共享使设计人员快捷地查找到需要的图样,开展通用化、模块化设计。2、企业产品图样编码现状分析企业实行的是隶属编号,并且大部分图样代号的首部与产品型号一致,只要看到图样代号,就可知道是属于哪种产品,简单明了,但不利于图样技术保密,也不利于建立企业标准零部件库,影响产品的通用化和模块化设计,更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由于产品的

4、小批量和多品种特性,使企业纸型图样库存数量逐年增加,电子文档和底图与生产现场蓝图不一致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产品质量事故,给图样管理和组织生产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产品图样管理上的难题,企业标准化部门开始考虑产品图样分类编码问题。如首先从电机产品图样开始,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分类编码规则,并开发分类编码管理软件。3、制定图样分类编码规则(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编码规则应考虑:1)采用纯分类编号,不采用隶属关系编号;2)总码位尽可能少,给其他管理留有空间(如工艺文件、工装的设计等);3)产品设计顺序号应考虑在至少50年的运行周期内码位不

5、发生溢出现象;4)应细分设计频次高的零部件,并空出相邻码;5)对设计频次低的零部件分类不必过于精细,以减少分类码数量,便于记忆和查询;6)代码可以是数字和字母相结合,使其包容更多的图样信息。如第2位码用数字和英文字母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使信息量成倍增加;7)设置“备注”尽可能包容较多的相关信息。如:填写原隶属编号、与xxx共图等内容。根据以上原则,企业的分类编码位应为10位,其中图样编码各码位的定义如下:1)第1位数字定义为图样类别,如:产品总装图,装配图,零件图。2)第2位数字定义为图幅大小,如:"4”为4号标准图幅,+g”为无图件

6、,"9”为加长图。3)第2位为字母时为特种图样,如:"”为毛坯图等。4)第3位无论是图样编码还是设计文件编码均用字母表示,为产品类别码,如:"D'’为电机。5)第4,5,6位定义为产品分类码。将产品按特征、特性、功能、用途等分为类、组、分组,即一次分类、二次分类、三次分类。6)第7一10位定义为顺序码:统一从"(m1”开始递增。7)设计文件编码各码位的定义为:第1、2位字母组合定义为设计文件代码,如:+JT”为技术条件;"TM”为图样目录等,第3一10位与图样编码完全一致。4、分类编码系统的建立(1)编码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图号申请、

7、图号打印、输人信息更改、系统维护、查询内容导出到可编辑文件中(如Excel)等,不仅要管理方便、提高效率、通用性强和减少程序量等,还要具备可操作性。(2)操作权限包括:图号申请、图号打印、系统维护等。有操作权限的用户为特定用户,无操作权限的用户为一般用户。特定用户(如:设计、工艺人员)需注册“用户名”及设定密码,经标准化部门审核“激活”后才可进人系统进行图号申请、更改及查询打印。(3)图号申请类型包括:产品图样申请、设计文件申请、图号信息打印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