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89959
大小:1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远离语文课堂“水中月,镜中花”现象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225002) 褚晓泓“水中月,镜中花”是指虚幻而不真实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语文课堂中的“水中月,镜中花”的现象指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有意制造的一种课堂形式活跃、表面热闹繁华而没有实效的教学现象。其中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深思,教师要坚决远离这种现象。一、过度拓展,主次不分在小学阶段,课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
2、借。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眼识真,把有价值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过度拓展,主次不分。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第一步,读古诗《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即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组织学生画赠别画,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3、》。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课文。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这样做对诗歌的学习与理解并没有太大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的美感,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情感泛滥,工具丢失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特性。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
4、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但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过度重视与挖掘微言大义,抓住一切能够阐明课文深刻含义和伟大意义的机会,显得牵强附会。事实上,教师越刻意这么做,学生就越反感,达不到想要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把工具性给忽略了。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呢?(8分钟)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32分钟)这个教学设计其重心很明显是落在人文性上,人文关怀
5、受到了重视。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不是成了一种摆设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求真,那人文性就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变得晦涩、干瘪。语文课堂需要情,但情感的过于浓重,也许会造成理性的迟钝与缺席。三、诗意语言,云里雾里笔者认为“诗意语言”和“平常语气”并不是对立的,但假如为了让课堂显得不那么“平常”而刻意采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
6、得似懂非懂,这也许是对“诗意”的曲解。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夹竹桃》的语言片断。语言一:其实批注也是灵魂的窗口,我们应该尽量让它贴近内心。课堂上学生批注是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应该是学生言由心生,从内心自然生发的文字,为何不直接告诉孩子批注是我们读到文字内心的感触,这种诗意语言是否会让学生云里雾里?语言二:原来,先生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喧闹,只为一花沉静;写一年三季百花盛开,只为一花独放春夏秋,这一花就是——夹竹桃,这写法就是——对比映衬,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读全文后就概括出散文的读书方法,这是解释给台下就座的教师们听,
7、还是告诉孩子们一个他们尚不理解的规律?语言三:不放过“又”“悄悄地”这些关键词,就叫读得细腻深入;读书不忘适时批注,就叫读得细腻深入;读出文字背后的人,更叫读得细腻深入。为何不直截了当地说:这么美的文字值得好好品读积累?语言四:如今,那曾经的红衣少年和白发先生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夹竹桃仍在,因为——处处花开夹竹桃,人人花开夹竹桃!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如何“用心与之共舞”?教师发出什么课堂指令,是会心读,还是潜心悟?尽管上述语言在该教师整体精致的课堂里只能算是玉中瑕疵,但是,如此“雾里看花”式的“诗意”语言是否可取?孩子们在语言习得过程
8、中更需要明确的指示,更需要平实的语言,能让其听得清、听得懂。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各因素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形式,制造一些表面看上去像海市蜃楼一样的虚幻缥缈的“假象”。(责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