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技术 :介绍了双辽市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意义,总结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并提出其保障措施,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吉林双辽市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实施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作业而言的新型旱地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施肥播种、秸秆覆盖残茬固土、杂草控制、深松等4项基本内容,核心是免耕、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裸露双辽市期,蓄水保墒。与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耕作法相比,具有保土保墒、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显著特点。随着科技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保护性耕
2、作能够实现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实现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性耕作就是少耕、免耕播种技术、采用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板茬机械化直播及机械化植保的综合性技术。而双辽市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mm,水源紧缺,主要依靠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本地生产、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有了一定的缓解,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工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双辽市服先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配合双辽市农机局,积极摸索出一套保护性耕作新技术,促进了全市粮食稳产、高产。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要求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3、技术。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土壤暴露、风蚀剧烈;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的大肆掠取,造成农田土壤物质与能量的收支失衡,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围绕玉米、花生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4、 一是农机基层服务组织不健全,推广进度缓慢,且不均衡,工作不能延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与以往任何技术的推广实施不同,需用的机具数量多、价值高且类型较多。目前仅依靠农民解决资金和设备还不现实。健全和壮大基层农机服务队非常必要,需要各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二是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对保护性耕作不了解、不认识,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人员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尚不能完全掌握,还需要加强培训。三是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四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难度较大。作物
5、秸秆还田后,23年内秸秆不易腐烂,秸秆在土壤的残留量大而且保留时间长,影响农业生产。五是虫害草害控制难度大。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1.减少土壤裸露,有效防止沙尘天气和沙尘暴。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
6、失。 2.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4.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的现象。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坚持科学
7、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耕作观念,实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四、保障措施 1.政策引导,加大投入,以点促面,示范带动 保护性耕作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多个方面,同时又牵扯到千家万户,该技术必须有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农业部门的鼎力配合和其他部门的协助,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