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

ID:2406703

大小:39.8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6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_第1页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_第2页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_第3页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_第4页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第一章基本要求第251条为了解决在铁路下、建筑物下和水体下(以下简称"三下。)的安全、合理开采问题,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各矿井应积极开展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工作。第252条为了掌握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应通过设站观测确定以下内容:1.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2.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3.移动角、裂缝角、边缘角和最大下沉角等;4.地表在空间的移动和移动时间过程;5.岩体内部移动、变形和破坏的规律。第253条为了获

2、得全面的可靠资料,在设置观测站时,各矿区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通过对各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应为制定本矿区"三下"采煤和留设保护煤柱技术规定提供资料。第254条观测站通常分为地表观测站、岩层内部观测站和专门观测站(如铁路,建筑物、边坡滑动观测站等)所有观测站都必须进行定期观测。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第255条设置各种观测站前必须编写观测站设计,并报请矿总工程师和矿务局主管单位审批。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

3、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第二章地表移动观测第一节观测站设置第256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线一般应设置成直线,并与煤层走向垂直或平行;在受地面建筑物设施限制的情况下,也可设成折线,或因地制宜设成其它形状。为详细研究整个移动盆地,可设置网状观测站。第257条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

4、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沿煤层走向的主断面位置和走向、倾斜观测线的长度按图2的几何关系确定。A1A2、B1B2线段分别为倾斜和走向观测线长度。当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0.9H0时,可以只设半条走向观测线。第258条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应尽可能采用本煤田已求得的角值。在角值尚未求得前,可选用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局、矿已求得的角值进行。θ角值尚未求得前,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当α<50°时,θ=90°-κ×α当α>50°时,θ=90°(0.4~0.2)α式中κ为岩石硬度系数:坚硬覆岩为0.

5、7~0.8;中硬覆岩为0.6~0.7;软弱覆岩为0.5~0.6;α--煤层倾角。调整值Δβ、Δγ、Δδ和Δλ值,可根据煤层倾角按表44确定。第259条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表45确定。第260条每条观测线两端的控制点均不应少于两个。控制点可分别设置在图2b所示的A1、A2、B1、B2点和50m以外,其间距不得少于45m。如因条件限制,方允许只在一端设置控制点,但不得少于三个。δ-走向移动角;β-倾斜方向采空区下边界移动角;γ-倾斜方向采空区上边界移动角;λ-急倾斜煤层的底板移动角;θ-最大下沉角;

6、ψ-冲积层移动角;△β、△γ、△δ、△λ-设计观测站时选用的相应移动角调整值;D-回采工作面沿走向方向的长度。第261条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经纬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2.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3.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4.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

7、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5.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第二节观测工作第262条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首先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近井点测量的要求测量观测线交点或某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可用一级导线的观测方法求得。当观测线仅在一端埋设控制点时,还应在每个控制点上用精度不低于DJ6级的经纬仪,以四个测回与三角点或固定目标连测方向。第263条观测站与地面控制网连测后,应对

8、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每次观测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经平差后求得各点的高程;2.边长须用经过比长的钢尺沿观测线往返丈量。丈量边长时应对钢尺施以比长时的拉力并记录测量时的温度,以不同起点读数三次,三次长度之差应小于2mm。相邻两点间往返边长应加入各项改正数后的互差,当边长小于15m时,互差不得超过2mm:边长大于15m时。互差不得超过3mm;3.各观测点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