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61126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抓住顾客目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抓住顾客的目光橱窗是缤纷多彩的时尚产物. 橱窗对于服装品牌就更其显重要性,一个设计巧妙的橱窗设计,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吸引行人的脚步,说服消费者进店光顾。由于橱窗的直观展示效果,使它比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其无声的导购语言、含蓄的导购方式,也是店铺中的其他营销手段无法替代的。一个成功的橱窗可以反映一个品牌的个性、风格和对文化的理解。在服装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许多国内的服装品牌开始重视品牌文化和终端管理,而橱窗设计作为产品促销及文化传播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在终端已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曾经有人把商店比喻成一本书,把橱窗比喻成书的封面。 假如一本书的封面都设计得毫无吸引力的话,读者还会打开这本书去阅读吗? 一. 橱窗的分类和作用: 1. 橱窗的分类: A.从位置的分布进行划分:有店头橱窗、店内橱窗。 B.从装修的形式上划分:有通透式、半通透式、封闭式。 C.橱窗中的构成元素划分:每个橱窗根据设计需要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构成元素,最常见的有人模、服装、道具、背景、灯光几种元素组成。 2. 橱窗的作用: 扮演一个观光客和一个陈列师这两种角色
3、去看橱窗时,对橱窗的感受总有一些不同。一个观光客可以只把橱窗当成一个艺术品,饱饱眼福就可以了,英语叫做WINDOWS SHOPPING,意思只看不买。而陈列师却要把橱窗变成艺术品后,还要想怎样再把观光客变成顾客,那怕是一个明天的顾客。橱窗是艺术和营销的结合体,它的作用是促进店铺的销售,传播品牌文化。 因此,促销是橱窗展示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营销目标,陈列师通过对橱窗中服装、模特、道具以及背景广告的组织和摆放,来达到吸引顾客、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另一方面,橱窗又承担起传播品牌文化的
4、作用。一个橱窗可以反映一个品牌的个性、风格和对文化的理解,橱窗正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工具。 由于,橱窗这些作用,因此,在橱窗的设计思路上也呈现各种不同的风格,有的设计比较强调销售的信息,采用比较直接的营销策略,除了服装的陈列外,还会布置一些POP海报,追求立竿见影的效应,让顾客看了以后可以马上让顾客进店。 而另一种设计比较强调品牌文化的信息,除了服装以外,其他商业的信息比较少,橱窗更多强调艺术的感觉。手法比较间接,格调也比较高雅,追求一种日积月累的宣传效应。顾客看了橱窗后可能今天不一定进去,但会把品牌的概
5、念留在脑中,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者。 第一种设计思路:效果明显、直白。一般来说适应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以及中低价位的服装品牌,或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营销效果的活动,如打折、新货上市、节日促销等活动。第二种设计思路:表达比较含蓄,一般来说中高价位的服装品牌采用比较多些,适合针对注重产品风格和文化消费群的品牌。或者为了提升和传播品牌形象的时候采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时候这两种风格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侧重面不同而已。各品牌对这两种设计思路还会穿插进行运用。 检验橱窗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
6、指数就是顾客的进店率,但因为两种橱窗的表现手法不同,检验标准也是不同的。第一种是要通过短时间来检验顾客的进店率。第二种顾客进店率则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来综合评定。两个橱窗的设计思路虽然有些不同,但最终的目标还是一样的,就是吸引顾客进店。 二.橱窗设计的基本原则: 橱窗是卖场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的。在构思橱窗的设计思路前必须要把橱窗放在整个卖场中去考虑。另外,橱窗的观看对象是顾客,我们必须要从顾客的角度去设计规划橱窗里的每一个细节。 橱窗设计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1.考虑顾客的行走
7、视线: 虽然橱窗是静止的,但顾客却是在行走和运动的。因此,橱窗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顾客的静止的观赏角度和最佳视线高度,还要考虑橱窗自远至近的视觉效果,以及穿过橱窗前的“移步即景”的效果。为了顾客在最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橱窗的效果,我们不仅在橱窗的创意上做到与众不同,主题要简洁,在夜晚还要适当地加大橱窗里的灯光亮度,一般橱窗中灯光亮度要比店堂中提高50—100%,照度要达到1200——2500Lx。另外,顾客在街上的行走路线一般是靠右行的,通过专卖店时,一般是从商店的右侧穿过店面。因此,我们在设计当中,不仅要考虑顾客
8、正面站在橱窗前的展示效果,也要考虑顾客侧向通过橱窗所看到的效果。2. 橱窗和卖场要形成一个整体: 橱窗是卖场的一个部分,在布局上要和卖场的整体陈列风格相吻合,形成一个整体,就如前面把卖场比喻成一本书一样,封面的设计风格必须和内页的版式要协调。特别是通透式的橱窗不仅要考虑和整个卖场的风格相协调,更要考虑和橱窗最靠近的几组货架的色彩协调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