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探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探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 【论文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论文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本文从宏观上先容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躲着很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有关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
2、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进步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进步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碰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
3、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进步自我熟悉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熟悉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惧怕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熟悉→实践→效果→再熟悉→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进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
4、,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终极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熟悉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实,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熟悉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
5、、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续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非凡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熟悉。整体观念夸大形神一体、心身同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以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实,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
6、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夸大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反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轻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回咎于外因,就无法深进地熟悉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
7、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靠性较强;过分依靠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熟悉和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假如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和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和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