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2414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多方面异常心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矫正同学们的异常心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力开展成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关爱所有学生,因材施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素质;成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早已实施了,我国港台地区比大陆也提前实施了十几年,我国内地省市相对较晚。早在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健康必须是身体、心理和适应环境能力都处于良好状态,也就是健康应包
2、括三大要素,即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平衡、心理稳定、社会成熟。心理教育是摆在当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是同学们上课最多的学科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 学生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是心理素质隐蔽不容易外现,这也给我们教育工带来种种困难,它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异常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大多对回答阅读理解等题有忧虑心理,担心自己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担心自己的回答引起同学们的哄笑,以
3、致不敢回答问题。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作文“谈写色变”,恐惧写作文,一说写作文就头痛。勉强写了也是七拼八凑,应付官差。再次就是感受师爱的不平衡,对教师有偏见。尤其学习成绩差、平时违纪多的学生对此更为明显。“教师喜欢好学生,讨厌差生”的观念深入了他们的心灵,往往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矫正同学们的异常心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商量式的语气提问,采
4、用讨论式的形式纠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语文学科是发散思维的培养阵地,教师的“标准答案”必须废除,“参考答案”也必须只供参考。学生在回答讨论中的任何一个亮点,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只要是言之有理都是可取的。只要学生能大大方方地回答,尽管与主题关系不大,也应该尽量肯定其可取之处。要大张旗鼓的宣扬,对每个字词,每个句段、每篇文章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千人一面”就没有了学习的必要性。正是这理解的多样性才能使知识日益增多,文化向前发展。有了师生这种和谐关系,学生们才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
5、己的观点。在学生学习过程,消除了忧虑心理,正常的心理得到发展。 2.大力开展成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最本质最迫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由于得不到肯定而逐渐丧失信心,以至于对学习冷漠,甚至于厌学。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应该竭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发自内心地当众去赞扬,去鼓励。针对学生害怕作文的情况,我从身边的事情入手,让同学们谈身边的人和事,谈自己喜欢的话题。同学们兴趣浓,言之有物。我肯定每个人的“
6、成果”,赞扬他们谈话中的优点。告诉他们,把所的话写出来就是作文,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把题目逐渐加深,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这种写作中学习中的恐惧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成绩有了进步,心理素质也会逐渐提高。 3.关爱所有学生,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中的后进生,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爱心倾注在他们身上。其实,大多数后进生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造成的。而后进生不易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有了心理障碍,认为教师不会重视他们,不会平等的对待他们;认为自己不行,不是学习的料。教师在自身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应该
7、常向同学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学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公正的,对学习后进生转化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时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同等提问,同等肯定,哪怕是有一点点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 当然,在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后进生信心的同时,还要对他们采用相应的措施,如对他们的学习适当降低要求,布置难度较小的作业,并且做到循序渐进。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减弱影响学习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共同提高。 收稿日期
8、:2011-03-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