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

ID:23977880

大小: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_第1页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_第2页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_第3页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江苏省镇江市212000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IMT)变化。方法选择84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88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IMT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IMT、弹性系数(Ep)及硬化程度(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2、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且软斑比例更高。关键词: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超声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2型糖尿病己被证实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引起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颈动脉是临床上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血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是动脉硬化的发生的预测因子。在此背景下,木研究即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变化的超声表现。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84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52例

3、,女性32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2.15±5.21岁;同期选择88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8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2.11±4.53岁。两组基木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o糖尿病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炎、高脂血症等引起动脉硬化的疾病,恶性肿瘤。1.2方法纳入本研究后均采用高分辨率B型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日本AlokaSSDα10,UST5413线阵探头,频率7.5-13MHZ),静息

4、状态下取3次血压平均值,安静休息10-20min后于左右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处1cm处后壁测量IMTolMT≤0.9mm为正常,0.9mm<IMT<l.3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1.3mm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记录为内中膜变化。硬斑:等或强冋声,形态比较规则,表面光滑,内膜连续;软斑:低冋声,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II内膜不连续。采用血管冋声跟踪技术(ET)评价颈动脉弹性:测量完IMT后进入ET系统,在颈总动脉前后壁内中膜交界处取12个以上心动周期颈总动脉内径变化。系统自动计算出弹性系数(Ep)、硬化程度(β

5、)及血管顺应性(AC)。动脉硬化发生吋Ep、β数值升高,而AC数值降低。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检验为正态分布,II方差齐者采用(&p

6、Usmn;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奋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不同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弹性比较病例组IMT、Ep及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i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3讨论临床上2型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H2型

7、糖尿病己被证实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主要机制为动脉硬化的发生。0前颈部血管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实吋成像、可重复的优点,己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的首选方法[3】。IMT是采用≥7.5MHz高分辨B型超声通过二维灰阶显像及彩色血流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壁内膜与中膜厚度之和,以达到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弹性的0的。本研究分析发现病例组IMT、Ep及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进-步分析发现病例组患者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可见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

8、脉内中膜变化,II出现软斑的可能性更人。潘晓霞等[5】研究亦发现,糖尿病组颈动脉IMI、IMTmax及β值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认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发生炎症-增殖反应等相关[4]。血糖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释放氧自由基,并激活炎症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分泌增加,最终引起血管痉挛而增加动脉硬化发生风险[5】。临床上软斑为不稳定斑块,容易发生破裂形成栓塞;而硬斑较稳定,不易脱落。超声检査软斑因斑块内超过20%不均匀多表现为弱冋声或等冋声,硬斑则因纤维化或钙化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