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

ID:23953220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_第1页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_第2页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_第3页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_第4页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强震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特征响应的研究张世军①ZHANGShi-jun;武兆驰②ass21单元;材料为双线型随动强化模型,Et=0.02E,屈服点235MPa,Rayleigh阻尼,阻尼比ξ=0.02。对上述类型网壳进行全过程响应的有限元分析,并提取出每个单元的应变能及相应的应变能密度,TAFT波作用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部分特征响应统计列于表2中。3算例对已选择的不同类型的单层球面网壳进行全过程响应的有限元分析,并依据公式(1),时时提取出每一个网壳每一个单元的应变能及相应的应变能密度,依据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出每个网壳的GSED和LSED,并将其与A的关系绘

2、制成曲线,列于图2中。根据图2(a)得知,在一定荷载级数之前(即一定的加速度峰值之前),GSED与加速度峰值关系曲线的斜率几乎恒定不变,但是当加速度峰值达到一定值之后(即图中的一定荷载级数),其斜率会相应调整。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判断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的时刻,其值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分别列于表3。从表3中可见,二者非常接近,可见该方法的正确性。从图2(b)中可见,在一定范围内时LSED随加速度峰值较为平稳地增加;但当加速度峰值达到一定时,LSED发生了突变(图中画圈的位置),本文利用这一突变点来判断结构的失效,其所对应的加速度峰值为失效荷载。本文将其与支旭东[25]给出

3、的失效准则做了对比,并置于表4中。从表4中可见,两种方法给出的失效荷载对于D40205、D60065和D60067三个网壳是一致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给出的失效准则的正确性。支旭东给出的失效准则是以经验性地鉴别(如单层球面网壳出现较为明显的外在失效现象)、同时以最大节点位移(非同一节点)作为定量基础。而本文从结构整体受力状态的角度出发,绘制LSED与加速度峰值关系曲线关系,基于其上特征点来判断结构的失效荷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机理性。但两种计算的失效荷载的准确性需要试验等做进一步探讨。4结论本文从结构整体受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两个新概念GSED和LSED,对强震作

4、用下单层网壳结构的响应进行研究,并据此来判断结构弹塑性分界点处的和失效时的加速度峰值。从LSED与加速度峰值关系曲线来看,强震作用下单层网壳结构的失效形式更多地表现为失稳破坏。与此同时,每个网壳的失效荷载均较大,表明了这类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适合做为强震时的避难场所。.jyqkagaiT,Ogaicbucklingbehaviorofsingle-layerlatticeddomessubjectedtohorizontalstepodesofreticulateddomessubjectedtoimpactandthejudgment[J].Thin-echa

5、nics,Hangzhou,China:MaterialsandStructures,2008:155-164.[5]RossSS.Constructiondisaster:designfailures,causes,andprevention[M].NeaH.Earthquakeresistantlimitstatedesignforbuildings[M].Tokyo:UniversityofTokyoPress,1985.[8]陈东.单层球面网壳缺陷极限荷载概率分布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9]刘志钦,刘钦,马乾瑛.地

6、震作用下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4).[10]欧进萍,何政,吴斌,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19(1):21-30.[11]RiddellR,GarciaJE.Hystereticenergyspectrumanddamagecontrol[J].Earth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ics,2001,30(12):1791-1816.[12]陈永祁,龚思礼.结构在地震动时延性和累积塑性耗能的双重破坏准则[J].建筑结构学报,1996(1):35-4

7、8.[13]肖明葵,刘波,白绍良.抗震结构总输入能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这报,1996,18(2):21-33.[14]YeLP,OtaniS.Maximumseismicdisplacementofinelasticsystemsbasedonenergyconcept[J].Earth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ics,1999,28(12):1483-1499.[15]程光煜.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在钢支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D].北京:清华大学,2007.[16]余熙莹.对于第四强度理论的修正[J].广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