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析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时代特征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在重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邓
2、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 恩格斯曾指出:“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那么,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程从哪里开始呢?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转移,重新开启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题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序幕。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从政治角度讲经济问题,指出:“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又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
4、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世界实际相结合,并把这一结合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来,时代主题和世界面貌的转变,使现代化潮流更加凸现。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世界面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认识转变,站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曾意味深长地说:“现代化这个名词很好。”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他说:“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同时,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
5、制度不动摇。他指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世界的现代化潮流结合起来。但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正如邓小平所说:“但在四个现代化面前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现代化不是“大跃进”,是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世界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既体现了“现代化一般”,又映现了“现代化具体”的中国特性,同时,又展现了其博大开放的战略眼光。正是中国现代化目标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概括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7、和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把握。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又把实事求是具体化。他曾经对列宁之所以是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给予过精辟的回答,指出“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革命。” 这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这四个要素,概括了邓小平对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精义。这一概括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
8、实事求是精髓的内在本质,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和具体的情况(实际、逻辑)相结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深刻地体现了“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这四个要素。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主题特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