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

ID:23940779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1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_第1页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_第2页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_第3页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碳汇作用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直接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变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低碳经济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将会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当前技术背景下,低碳经济践行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含量,迗到碳汇的目的的有效方式就是采取有效方式降低碳源。本文针对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的碳汇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滤食性鱼类;淡水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分类号:S931.3文献标识码:A1碳在淡水生态系统的循环1.1有机/无机碳的自生外

2、来途径通过细菌的光化学反应以及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而有机碳的外来途径是随着水体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积物的释放和颗粒状或者溶解性的有机碳地表径流的输入。人类的捕捞、有机质在水体中的降解和矿化以及随径流的输出。无机碳也分自生途径和外来途径。无机碳的自生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和鹿栖将鹿泥中存在的有机碳物矿化,同时,有机碳通过微生物、鱼类以及浮游生物等作用下进行矿化分解;无机碳的外来途径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水气界面向水体扩散或者颗粒态以及溶解性随地表流入。无机碳的输出途径向深层土壤渗透以及随径流的输出、通过水气界面以气态形式输出等。见图1。1.2淡水生

3、态系统碳交换随着鱼类等淡水生物被捕捞、与大气C02的交换以及随着地表径流的输入和输出等方式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的对外碳交换内容。无机碳主要以C02为主,而沉水植物以及浮游植物将溶解在水中的C02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碳;溶解性无机碳与水中的C02之间存在着互相交换;而无机碳的释放方式主要有沉水植物、鱼类、浮游植物、底栖动物以及浮游动物通过呼吸代谢的方式释放C02。水中的无机碳的来源包括底泥间隙水中无机碳与水中C02之间的交换,颗粒态的沉降,浮游植物以及沉水植物对溶解性无机碳的利用,水中有机碳的分解。对于水体中生物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浮游动物生物碳、浮游植物生物碳

4、、鱼体生物碳以及底栖动植物生物碳,除此之外,对于沉水植物、浮游动植物以及鱼类摄食过程中产生的碎屑也是生物碳主要的产生方式,鱼类、沉水植物、浮游动植物等死亡以及以上动植物水体中颗粒态的有机碳降解以及沉降都会对水中的有机碳产生消耗。2滤食性鱼类碳汇作用在淡水生态系统的体现2所示,滤食性鱼类的特点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摄食方式,终生生活在淡水中,鱼类品种主要包括了鲢鱼以及鳙鱼等,溶解性有机碳、浮游动植物是滤食性鱼类的鱼体生物碳的主要来源;而鱼类死亡以及鱼类的各种排屑均是其输出的主要途径。鱼类碳收支模型为:捕捞鱼类以及鱼类的死亡的碳量可以归于用于生长的碳量,然而,生长碳量的

5、主要部分是捕捞鱼类所占的碳量。滤食性鱼类总碳量的摄取来源主要是通过淡水生态系统进行光合作用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因此在进行养殖时不需要进行投饵。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滤食性鱼类对于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起到降低的作用,而且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汇具有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滤食性鱼类滤食浮游生物,没有对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起到降低的作用,而且,滤食性鱼类通过自身的排泄,对于生态系统中磷氮循环起到促进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磷氮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浮游植物的密度。3滤食性鱼类碳汇量计算实例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得,滤食性鱼类的养殖不需要投放鱼饵

6、,其净碳汇量就是因捕捞移出水体的鱼体的生物碳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某年的鳙鱼和鲢鱼产量为243万t和348万t。而每1kg鳙鱼和鲢鱼从水体吸收的碳量分别为115.7g和121.5gola中,鳙鱼和鏈鱼从水体中吸收的碳量为28.1万t和43.2万扒相当于258万tC02的量,相当于造林面积7.17万hm2,这就直接节省了约8亿元的造林花费。4滤食性鱼类碳汇作用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说,碳汇渔业属于新兴概念,这就决定了发展刚刚起步,其相关体系不完善,基础性研究相对薄弱。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该领域引起重视,能够在碳汇渔业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利于开展渔业淡水生态

7、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与此同时,对于渔业碳源碳汇的测定以及科学评价等相关技术研究的加强;对于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立健全,都将加快碳汇渔业的发碳汇渔业的概念刚刚提出,基础性研究很薄弱,体系还很不完善。当前,应在碳汇渔业理念指导下,系统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水生生物碳收支长期动态模型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碳通量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包括渔业碳源碳汇的测定、科学评价和监测技术在内的渔业碳汇方法学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