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ID:23914700

大小:18.2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_第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二、重点:目标1、2  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四、课时:一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2、新课  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

3、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畔”,pàn。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

4、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

5、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附参考答案: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

6、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

7、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

8、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