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ID:23876110

大小:58.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_第1页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_第2页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_第3页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_第4页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从XX年9月率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铺开,一年之后江苏省进入实验,XX年9月又有天津、浙江、安徽、福建、辽宁五省市进入第三批实验,XX年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结合近三年来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谈谈如何把握课标教材.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

2、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主权,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

3、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由于编写的紧迫,教

4、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2.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尺度.然而,四个层次的区分并

5、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作为一名课改前线的教师,必须提高教材把握的能力,明确哪些是重点,核心内容必须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少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合理的认知水平上学到知识、用好知识.3.灵活处理教材中例题与习题:教材中例题和习题都是固定的,但我们学生的情况却是变化的,所以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必须确保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些例题,估计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则应当降低难度.有些例题,估计学生容易上手,我们则可适当拓展.例如,在选修系列教材“变化率与导数”的教学中,人教A版的课标教

6、材选用了两个情景问题引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问题1是气球的膨胀率,问题2是高台跳水.我们预测问题1学生难以理解,则将问题1改为平均速度的研究,设计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10,加速度为2,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可以得到时刻t的路程,分别求,,的平均速度”.这样的处理,让两个问题更贴近实际,也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且在学习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之后,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节“瞬时变化率”的研究.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不照本宣科地直接讲授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把例题进行适当改改(改数据、改条件、改问题)后进行教学,注重例题的变式训练和拓展提高.一堂好课,常常是一

7、条线索把几个例题、几个问题连贯起来.教材是死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活的,我们惟有用活教材,灵活组织教学,才能克服各种课改实验中的困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三、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在教材内容上,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导致有些知识脱节.如初中的因式分解没有了十字相乘法,乘法公式的学习仅局限于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减少了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公式.根式的学习中,也缺少了分母(子)有理化等研究,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也减去了.平面几何中更是减少了许多内容,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的四心,圆中的有关性质及比例线段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