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

ID:23869723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_第1页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_第2页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_第3页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_第4页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究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古代舆论研宄思想【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新闻舆论史》的古代部分,分析林语堂在古代舆论研宄中的特点及贡献。林语堂并不旨在谈论学理性的知识,而是通过对三个历史时期舆论活动的分析,揭示了公众与专制统治的斗争和矛盾,并以史为鉴,面向现实的政治大局,影响群众。【关键字】林语堂舆论活动歌谣古代舆论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著作,原名为AHistoryofthePressandPublicOpinioninChina,于193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也是林语堂继《吾国吾民》后在美国发表的第二本书。此书与他一贯幽默、闲适的作品风格不同,方汉奇曾把它归为

2、新闻史某一方面的专著,某一方面指的便是舆论方面了。《中国新闻舆论史》分为两大部分:古代社会的舆论发展和现代时期的新闻事业。书中的史料大多引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在戈氏出错的地方,林语堂也未做出更正,虽如方汉奇先生所讲不是十分严谨,但仍有给人启示的地方,从中也可以看到林语堂对中国舆论和新闻事业的看法。本文只涉及书中的第一部分,即古代部分,从中探讨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舆论的独特看法和研究贡献。一、林语堂以舆论活动为古代新闻研宄的对象作为一部书写新闻舆论史的著作,自然要涉及古代的官报。林语堂在书中就有提到邸报的起始时代和刊载内容,分析了其局限性和缺陷,并探讨了古代报纸在汉、唐、宋时期的发展

3、状况。然而林语堂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他犀利地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的特质使得民众对邸报的内容没有过多的期待,所以这些知识在他看来并不重要。方汉奇曾指出封建王朝的议论朝政之禁、诽谤大臣之禁等都和报刊有关,然而这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古代报刊在林语堂的眼中并不是舆论的载体,也不能称为民众的耳目喉舌。因此他对古时的报纸并不感兴趣。林语堂的观点是:若只用古代的官报来研宄中国古代的舆论史是极不公正的。换而言之,他认为要探讨中国古代的舆论,就要看到与舆论有关的事实,而不仅仅停留于浅层的报业问题。基于这种观点,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一书中,林语堂举出了大量生动的事实,包括学生情愿活动的具体年代

4、、人数变化、活动特点等等,由此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由士大夫阶级不断进行着的舆论批评,这种民意与专制的斗争才是林语堂研宄古代新闻舆论的对象。二、林语堂以古代歌谣为新闻事业的开端林语堂对古代的歌谣是十分重视的,在书中专辟了一章来谈论。他指出如果把文字出现前的“口头新闻”也算做新闻,那么中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于歌谣,而不是散文这样的文体。尹韵公就曾评价道这个看法“尽管有些牵强,但也不乏道理”。林语堂认为公众批判的口头形式早于文字形式,人们在对当权统治者和现状思考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批评,然而能阻止这种批判的审查制度并不存在,人们把对当朝的态度和看法编进歌谣里,要是再加入一点妙语或好的韵律,这些

5、歌谣就会在民间口耳相传,并且流传很长时间。在论述这一点时,他举出了大量民间歌谣和讽刺诗的例子,这些歌谣的主题从批评当朝政策到反对后党人士,从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诗到谈论妇女时尚的歌谣。林语堂想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来证实,古时的歌谣里保存着大量对时事的评论,这些歌谣甚至会随着人们评价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连续性。民众对于时事的意见、看法即是有效的公共批评,它们甚至比新闻更具有反映民意的功能。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批评时事的讽刺诗,林语堂认为这些诗歌中的讽刺性并没有得到重视,他指出《十月》这首诗除了对农民四季生活的叙述,还包含着对统治阶级的控诉。这样的歌谣作为人们舆论的反映,在中国的公众批评运动中广

6、泛流传。三、林语堂从外族进入中原前的三个时期描述古代舆论发展的走向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林语堂考察了中国历史的舆论活动,但他所描述的古代舆论发展脉络并没有按照历史进程依次进行,而是选择异族势力侵入中原前的三个时期来论述的。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东汉时期的清议和学生运动、南宋在被元朝灭亡之前的学生请愿活动、满人入主中原前的明朝东林党运动。从时间的安排上看,林语堂在魏晋时期和宋朝之间跳过了唐代,在宋朝和明朝之间又省略了元朝,在明朝之后整个古代部分的讨论就终止了,清朝的新闻舆论史不见了踪影。然而从空间的关系来看,林语堂把这三次大规模的舆论活动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在书中探明了不同朝代学

7、生活动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异中求同,同中求通,在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表述中,林语堂展现出了属于自己的古代舆论观点。东汉时期政治上出现的问题在林语堂看来是出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即东汉时期的统治者寿命不长,大多数是短命的,宦官和外戚的专权暴政引起了学者和士人的不满,他们发起了反抗运动。宋代的太学生运动和东汉时期有所不同,林语堂总结了三点差异性:第一,东汉的士大夫运动持续了三十年,而宋朝的太学生运动更为频繁,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第二,东汉士大夫运动主要是反对宦官虐政,而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