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29198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论中国社会汽车文化的培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社会汽车文化的培育 时间往往能改变一切。当我们对三十年前中国的贫穷还记忆犹新时,当我们为十年前中国加入WTO会对国内汽车产业产生多大的冲击担心忧虑时,当我们对欧美发达国家车水马龙般行驶的小汽车投以钦羡的目光时,恍惚一夜之间,中国也进入了汽车社会。是的,今天的中国的确可以说进入了汽车社会。从直观感觉上看,不要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车流滚滚,也不要说节假日、黄金周高速公路上穿梭的滚滚车流,即便是穷乡僻壤,在泥泞小道上蜗牛般爬行的小汽车也并不鲜见。再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近2亿辆,按照
2、国际标准,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二十辆左右。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众多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汽车社会。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汽车社会必将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扩展。然而,在猝然而至的由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的快速跨越进程中,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和改善。 1、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社会心理还不成熟 汽车社会(AutoSociety)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
3、社会现象,是在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下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毫无疑问,汽车的快速普及,给普罗大众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不仅出行更方便快捷了,而且改变了时空观念,可以尽情地享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而又舒适的生活。同时,汽车社会的到来,还将改变我们的城乡关系、就业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但是,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汽车社会的快速形成,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滞后的影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心理的不成熟。比如,把汽车由代步工具异化为奢侈享受的追求和向人炫
4、耀的资本;比如,以不文明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野蛮飙车来吸人眼球,显得自己多么英雄;比如,先入为主,乱停乱放,不讲公德;比如,在高速公路堵车时,心态烦闷,情绪急躁,口吐污言秽语凡此种种,都是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的过渡期中社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2、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基础设施还不配套 无容置疑,近些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不要说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其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即便是国道、省道乃至乡村公路建设也有相当发展和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中国体量太大,幅员辽阔,且过去基础太差,历史欠账
5、太多,所以,即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很快,效率也很高,但总是跟不上汽车普及的速度和形势的变化。尤其表现突出的是停车场地的规划不足,建设偏少,以至于有车一族常常为寻找停车位而苦恼费神。此外,一些路段的建设质量也不敢恭维,不管高速还是低速,常修常坏,上了高速公路,大部分时间不是堵车,就是跑半幅,交高速费,跑低速车。还有,收费站的人为堵车,收费站口挺多,但大部分时间仅仅开几个,只要出省进市,就要排长长的队蜗牛行进。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汽车业发展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要牵扯众多社会问题。很难想象,一
6、个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5%的国家,汽车业竟会成为支柱产业。[.] 3、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汽车社会。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交通法规也不算是很健全,还没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充足准备。比如,驾驶员培训需求的旺盛带来了驾驶培训学校的兴旺,但由于发展过快,驾校师资不足,加上法规漏洞,管理不当,结果培养出大量不合格驾驶员,成为潜在的马路杀手,酿成太多的交通事故与人生悲剧。比如,由于相关环境保护法规的欠缺,使得很多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上路行驶,其结果
7、,汽车的数量上来了,我们享受着汽车带来的快速,却又让汽车带来了野蛮和污染。因此,如何使用汽车,如何保养汽车,如何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油,如何低碳生活,如何保护环境,如此等等,也都是汽车族义不容辞的责任。 4、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汽车文化还不匹配 前之所述,是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种种不适的客观外在表现,而内在的不适应则表现为汽车文化的不匹配。换言之,客观外在的表现只是种种表象,论文格式而内在的汽车文化的不匹配则很可能或很大程度上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诸如,人们对汽车的快速普及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方
8、式适应与否,对汽车大众化给人们带来的城乡关系、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认同与否,对行车公德和交通秩序的肯定与否,对汽车普及速度过快和基础设施一时跟不上的包容与否,以及对严守交通法规,实行绿色出行赞同与否。等等等等,莫不属于观点理念的汽车文化范畴。因此,所谓的汽车文化,其实质就是人们特别是有车一族对待进入汽车社会的基本思想观念与社会理念。我们必须客观认识汽车社会,积极培育汽车文化,做好迎接汽车社会来临的准备。这便是我们当下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笔者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