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的文化精神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

ID:23794633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_第1页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_第2页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_第3页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_第4页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道”的文化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道”的文化精神对于“道”的文化精神导读: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之说,道、路对言,作用相同。此外,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等说法,突出王道的概念,王道指王应该遵循的道路,其中包含着古人对政治的根本原则、精神和秩序的理解。春秋时期,文献中多见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人道指人应遵循的道路和法道  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得票率:36.6%  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儒家还

2、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金岳霖在《论道》中说,每一个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源动力。对于中国文化区来说,这个最崇高的概念就是道。这个说法符合历史的事实和大部分人的认知,那么,什么是道?道作为中国文化区最崇高的概念又能够反映出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呢?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  道是一个虚位的概念。这个说法来自于韩愈,他在《原道》中说:“仁与义有定名,道与德为虚

3、位”。不同的学派虽然都谈论道德,并把它们置于最高的位置,却是各道其道,各德其德,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之说,道、路对言,作用相同。此外,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等说法,突出王道的概念,王道指王应该遵循的道路,其中包含着古人对政治的根本原则、精神和秩序的理解。春秋时期,文献中多见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人道指人应遵循的道路和法则;由于天之作用的丰富性,天道或指天体运转的法则,或指天之意志或愿望的体现等。在这个时代,最高的概念仍然是天,

4、而不是道。  以诸子学兴起为标志的哲学突破,给道成为最崇高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诸子论道,大体可以分为两家四系。两家是儒家和道家,每一家内部又分两系。道家之中,老子强调秩序,从宇宙秩序到政治秩序;庄子则突出境界,从宇宙境界到生命境界。儒家内部,以《诗》学和《礼》学的解释为中心,偏重在从心性和礼乐角度论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类似的倾向;《易》学则以阴阳论道,发展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分。  具体而言,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一方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开始,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有“万物之始”的说法。道又生成畜养天地万物,故有

5、“万物之母”之名。另一方面,如“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云,道之所为乃是王之典范,提供给这个世界真正的价值和秩序。老子论道的核心,仍不离“路”的本意,以道为有无之间的路。老子发现了有无相生之道,同时,因其着眼点在于有,所以更突出无的作用和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的原则落实到政治秩序的领域,就是主张君主无为,以保证百姓之自然。无为是权力的自我节制,避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和百姓,对百姓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其最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可以拥有最大的自主性,这就是自然。  庄子

6、同样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但在对道的理解上,更突出其虚无和大通的性质。《齐物论》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佛教之外,中国哲学传统里把虚无讲得最彻底的就是庄子。庄子以虚无的心灵把万物之间的界限、差别、对立等全部打破,提出了齐物的世界观,“诙诡谲怪,道通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种世界观发展出一种逍遥的生命态度,无己无功无名,超然物外。在世俗的追求和儒家传统之外,庄子提供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  孔子论道最大的特点,一是限制在人的领域,二是强调内心的世界  孔子论道最大的特点,一是限制在人的领域,二是强调内心的世界。其内容则以礼和仁

7、为主,礼是人伦的秩序,仁是礼乐重建的基础。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道的追求和实践中完成生命的作用。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各有偏重,如孟子道性善,以仁义礼知为人性之固有,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荀子论性恶,隆礼义,以心之大清明状态为道可以在生命和世界之中确立的基础。孟子论道突出仁的作用,“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荀子论道则突出礼的价值,“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但总体来说,孟子和荀子论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