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83704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建构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建构初探摘 要:关键词: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古人云: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就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来看,有其独特的编排体系,整体上是由“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十二个生活主题模块”构成的。每篇课文又是由课前导语、情景再现、问题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编写而组成的。在教学实践中至于采用什么流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就是良好的教法。总之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
2、况就是可取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建构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与体会,与同仁共同商榷探讨。 一、教学流程中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读书是各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会读书是学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那么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位教授说过: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节“勤劳节俭伴我行”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懂得劳动伴随着人类的始终,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后提出问题,为学生
3、质疑: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思考:1、人类这双灵巧的手从何而来?2、人类发达的大脑是怎样形成的?3、人类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4、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要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必须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来逐一解决。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精要。同时该识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二、教学流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 在学生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对话。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要他们充分讨论,先在小组内交流发言。具体做法有: 1、学生与学生交流,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解
4、答;2、学生与教材交流,即学生在阅读中,自己置疑,自己解答;3、学生与生活交流,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观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行检验对比,从中找到答案;4、学生与教师交流,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平台上,同学生一道解决问题,与学生结伴成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教学流程中应有必要的精讲。 教师精讲主要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理清线索,找出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讲解知识重点以及学生容易疏忽、难以理解的问题;讲解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讲解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多角度的运用;讲解热点问题等。有些内容可帮助学生编制顺口溜,使学生
5、容易掌握。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第二节“走向现代化的总纲”时,让学生懂得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讲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八字方针,六字奋斗目标,”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四、教学流程中应做到“三多”。 在教学流程中应让学生真正做到“三多”。即“多找、多查、多思。” 1、多找,就是通过阅读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句子
6、,重点词语,并注上重点符号。 2、多查,一是要让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一定的素材、案例等,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凸现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是教师应经常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情况。可采用补充作业、做练习题和个别提问抽查等方法,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对每一课的学习情况,又起到了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查漏补缺。 3、多思,要求学生课后多比较,比较课文中的前后联系,比较课文知识点与练习中的答案。多看训练题,多角度的思考,多议论、多设问、多反问、多反思,从而找出得失的原因。以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知
7、识能力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亲身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必修过程。 由于《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比如参加社会调查:1、调查你身边的文明状况;2、调查你家乡的变化情况等。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必然归宿是知行统一。为此必须让学生深入实践,在实践中练就,在活动中促成。还可以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督行”小组,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逐步形成知行统一的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