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

ID:2374303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_第1页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_第2页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_第3页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_第4页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关于新周期下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导读:好于美国。新兴经济体抓住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崛起,在这过程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出口带动自身经济的增长,其中以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最为受益,同时由于得益于外需的上升推动企业盈利扩张,这些新兴经济体企业部门的杠杆率维持低位;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出口获取的大量贸易盈余外汇,大部分以资本投资回流美国随着发达国家自身经济的调整,新兴市场内部经济的调整将不可避开。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的经济周期中,美国、欧洲通过提高自身的负债率,为全球需求提供,自身对外贸易赤字持续扩大。但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

2、分化。美国其实对欧洲是贸易逆差,所以美国是全球贸易更为重要的需求,而德国是商品提供国。其实德国在这轮经济周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德国出口增长拉动整个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的输出为欧元区其他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可能正是由于德国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突出表现,使得欧元区经济前景好于美国。新兴经济体抓住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崛起,在这过程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出口带动自身经济的增长,其中以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最为受益,同时由于得益于外需的上升推动企业盈利扩张,这些新兴经济体企业部门的杠杆率维持低位;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出口获取的大量贸易盈余外汇,大部分以资本投资

3、回流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为发达国家私人部门加杠杆提供资金。然而,发达经济体私人部门杠杆率不可能持续上升决定了该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和新兴市场的杠杆率出现不同的调整。从目前来看,美国完美的完成第一轮去杠杆过程。金融危机以来,在美国政府托底经济的背景下,私人部门经历去杠杆。同时随着地产价格和私人部门的回暖使得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杠杆率已经降至2003年左右水平,所以私人部门的杠杆率将不再对美国经济构成制约,而美国接下来的任务将是政府减赤来完成第二阶段的去杠杆。  相比于美国私人部门完美去杠杆,欧元区的债务包袱显得不那么好卸。从2012年数据来

4、看,随着需求疲软,欧元区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有被动上升的迹象,这可能意味着欧元区经济的整体去杠杆还没有开始。从去年至今,欧元区此起彼伏的债务危机也反映欧元区经济体仍然深陷高杠杆的泥潭。欧元区去杠杆不易其实与其经济体融资结构有关,欧元区对于银行融资依赖性较高,这使得在去杠杆过程中,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负反馈。  随着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新兴市场经济需求出现萎缩,企业部门的自身造血功能开始下滑,为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企业部门被迫采取加杠杆。表现为中国制造业部门杠杆率自2008年开始加速上升,德国和台湾也都出现上行。  美国企业投资的扩张带动美国经济从去年开始复苏,企业的低杠杆是企业

5、投资扩张的必要条件,投资能力、成本以及盈利预期才是企业投资扩张的充分条件。低杠杆使得企业债务偿还压力较小,融资或者盈利所得资金可以用于企业投资扩张,但是生产成本的高企也将抑制企业的投资热情。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企业用地成本大大下降,人力以及能源涨幅明显低于其他制造业国家,总体来看,虽然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相对于德国,美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已经相当明显,这些优势将刺激美国制造业的回归。  考虑到产品结构,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将侵蚀德国的利益。对德国的负面影响已经在2012年的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德国在全球出口占比出现下降,如果这种趋势继续

6、延续,那么德国出口部门对于整个欧元区经济的拉动将明显下降,欧元区的经济前景将不容乐观。新兴市场在产品结构并不与美国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美国的外包产业可能受到新兴市场的成本上升出现部分回流。  美国制造业的崛起谁将从中最为收益呢?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人口结构仍然较为年轻以及地理位置上更为靠近美国的墨西哥将最为受益。  新兴市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先决条件在于政治稳定、成本低廉,而中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新经济周期中,中国制造业地位在全球经济转型中受到的冲击较大。1994年以来,中国凭借环境成本、人工以及汇率优势,与台湾和韩国一起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然

7、而,中国的环境压力、人口结构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这些优势已消失。相对应,东南亚经济体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将日益明显,人口红利将持续释放。从近年来东盟FDI流入持续攀升,而中国FDI流入占比止足不前可见一斑。从资金供应国的投向来看,流向东盟的资金实际上已经分流进入中国的资本。但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存量市场意味着中国短期不可能被完全替代。中国企业多年积累的生产能力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将如何得到消化,其实中国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积累的财富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基础。  亚洲经济体的“雁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