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

ID:23742992

大小:61.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0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_第1页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_第2页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_第3页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_第4页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_第5页
资源描述: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新富农,是指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内,由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土地改革或减租减息,农村封建势力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或受到很大削弱,原来的中农和贫雇农,在人民政府的扶助下,通过辛勤劳作、努力经营,经济上上升为富农。新富农经济是在中共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和积极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打消顾虑,劳动发家,对遭受战乱破坏的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抗战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1947年冬开始的土地改革高潮中,出现

2、了严重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左倾错误,新富农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几近消亡。在此后纠正平均主义、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再教育的过程中,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重申了新富农经济政策,充实、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并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新富农经济政策的基础。一、抗战时期新富农经济的产生与中共鼓励新富农的政策(一)新富农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在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对富农的比较正确的政策,对富农和地主同样实行了从经济上消灭的政策,另一方而,革命根据地斗争残酷,环境不稳定,农民虽得到上地,但发展生产困难很

3、大。因此,至今尚未发现土地改革后由中农和贫雇农上升为新富农的文献。在抗战时期,虽然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仅是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但在坚决贯彻减租减息方针的地区,一方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旧式富农受到削弱,一方面贫苦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一些农民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帮助下,通过辛勤劳作、积极经营,在经济上发展起来,使得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地主经济被削弱。据对晋绥边区5个村的调查,深入减租后的1945年与未深入减租前的1940年相比,地主户数占农村各阶层总户数的比例从3.8%下降到2.4%,地主阶级占有农村总耕地数的比重从30

4、.3%下降到9%,户均耕地从595亩下降到350亩。另据晋察冀根据地的北岳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华中根据地的盐阜区、山东根据地的滨海区以及晋绥根据地等5个地区的调查,抗战前这些地区地主户数占农村总户数3.6%,耕地占农村总面积29.5%,经过减租减息,抗战后,地主户数的比例下降到2.6%,耕地占农村耕地比重下降到13.5%(详见表1)。资料:李侯森:《农民在解放》,1945年5月22日《解放日报》,第4版。其次,富农经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于中国的富农带有很多封建成分,他们和地主一样出租一部分土地或兼放高利贷,因此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对其封建剥削部分也实行了减租

5、减息,削弱其封建剥削。加以战争环境,敌人的掠夺和破坏,旧式富农经济有所下降。但也有一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收地自耕或雇工耕种,.使地主经济转变为富农经济,加之抗日民主政府鼓励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经济的发展,所以,总的看来,富农经济下降不大。据上述5个地区的调查,抗战前这些地区的富农户数占农村总户数7.2%,耕地占总数21%,经过减租减息,富农户数比例下降到6.7%,耕地数比重下降到17.5%。与地主经济相比,富农经济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有些地区富农经济还有所发展。如山东根据地的垦利县一区,1943年确定地权前,地主为102户,富农为185户,到1944年12月,地主下降为3

6、9户,富农增加为244户,大部分地主在抗日民主政府土地政策的引导下,买牲口,雇长工,转向富农经济。第三,广大贫雇农和中农经济得到上升和发展。通过减租减息,减轻了贫苦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民主政权的帮助下,通过辛勤劳作、积极经营,在经济上发展起来。贫农户数下降,占有土地数增长,一部分贫农已上升为中农。尚未上升的贫农,户数比原来减少而占有的土地却增加了,已接近中农的生活水平。如前述5个地区的调查,中农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从抗战前的28.4%上升到38%,而占有土地的比重则从29.5%上升到42.5%;贫雇农的比重从59%下降到49.5%,占有土地的

7、比重从19.8%上升到23.1%。抗战前,占农户总数87.4%的中农和贫雇农,只占有农村土地的49.3%,经过减租减息,其土地占有额已达65.6%,土地数量增加了33.1%。抗战前已经过土地改革又未受敌人经济破坏的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柳林区四乡,雇农和贫农分别从1936年的13%和44.4%下降为1942年的0.8%和12%,多数上升为中农了。而且这0.8%和12%的雇农、贫农绝大多数是外来的难民、移民。而1936年占40.7%的中农到1942年已上升为75.2%(详见表2)。(二)新富农的产生与对新富农的政策1.新富农的产生及其性质、作用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