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ID:23740736

大小:69.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10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_第1页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_第2页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_第3页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_第4页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_第5页
资源描述:

《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与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吴江市就业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和谐就业的目标,探讨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形势和谐就业目标路径    吴江地处江苏、浙江、上海的交界点,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结构、层次、、管理都比较有特色,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吴江所做的“江村调查”,实际上就是对吴江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益探索。从家庭手工业的开展到乡镇企业的兴起,再到形成著名的“苏南模式”,直到现在外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百花齐放,这就对与之密切

2、相关的就业也有着新的发展要求。研究吴江市面临的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吴江市和谐就业的目标,探讨实现目标的路径,对吴江市本身及其他地区就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吴江市就业的形势    纵观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近两年以至“十二五”时期,是吴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吴江将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时机,依托区域地理优势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民营、外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就业也必然面临新的形势。  1、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就业结

3、构调整压力大。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05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见表1)。从第一产业来看,2001年以来吴江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上升幅度虽然不高,但在这五年中,其绝对第一产业结构偏离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表明第一产业的富足劳动力仍有大部分需要转移。从第二产业看,2001年以来吴江市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呈现稳定变动的趋势,吸纳了大部分转移劳动力。从第三产业看,2001年到2005年,吴江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表现为逐年下降趋势,但产业人数增加微弱,潜力巨大。    2、产业升级将加剧结构性失业,劳动者素质急需提升。随着吴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以加工

4、为主的低技能工厂,由于没有做好更新换代的准备,在产业升级中必然遭到被淘汰的命运;不想被淘汰的一般都会转移生产基地,把工厂转移到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这使得吴江劳动密集型岗位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一批技术含量高、设备较为先进、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逐步加快了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将越来越多。而吴江目前有一半劳动者从事的是简单的操作工作,劳动者整体素质仍然较低。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劳动者素质达不到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将加剧,大量劳动者的素质急需提升。  3、服务业的发展给就业带来契机。随着“十一五”吴江服务业总量的增大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5、,在其充分发挥传统的劳动力就业蓄水池作用的同时,将不断以新的方式促进就业。首先,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服务业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尤其是商贸服务、物流等行业能吸收大量技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这对缓解目前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有着重要意义。其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将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并且随着旅游、文化、商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从而大大增强吴江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缓解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相对缺乏的局面。最后,功能性服务业的发展

6、为劳动力就业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发展、信息获取、人才培训、个人创业等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4、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吴江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如运用资金扶持劳动力就业培训,免费介绍工作,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进行激励等,成效显著。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市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城市化水平从1992年的17.39%提高到2005年的56%。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已从1992年的61.8%下降到2004年的15.5%,其中转移到二产的有166142人,转

7、移到三产的有36410人。2004年,非农就业总人数达235032人,其中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30418人。由此可以看出,吴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是显著的,但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1)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抑或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序较高的工作岗位。三是外地民工进入吴江就业加大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来自外省、外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

8、挤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2)从企业方面看。农民就业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