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与成都二江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

ID:2373049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_第1页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_第2页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_第3页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_第4页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_第5页
资源描述: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都江堰与成都二江

2、第1... 提要:都江堰是项系统工程,渠首枢纽与成都二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江营造了西蜀大地的农业文明,也营造了古蜀之都的城市文明。成都的城市水利经历了古代辉煌和近代困扰的沧桑巨变,当代的成都人以综合治理府河南河的巨大成就,揭开了重振城市水利的新篇章。关键词:都江堰成都二江府南二河城市水利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奇迹般的在岷江出山口建成。这座赢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无坝引水工程,不断延伸,不断扩展,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已走过2260年的历程。西汉司马迁《史记》记曰:“蜀首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3、·蜀志》记曰:“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两段记载都把“成都二江”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都江堰是一项系统工程,渠首枢纽与“成都二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没有渠首枢纽,都江堰怎能化害为利;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怎能滋润天府。“成都二江”是指哪两条江呢?司马迁没有点明,常璩则明确指出是郫江和捡江,南北朝任豫《益州记》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学术界对“成都二江”的诠释,尚有争议,见仁见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流江(捡江)即流经成都的南河,其上游为走马河;郫江即流经成都的府河,其上游河段,有的学者认为是柏条河,有的学者认为是走马河分支油子河。也就是说

4、,成都二江即府南二河。“二江”又是怎样流经成都的?历史上是二江并流,“双过郡下”,除了《华阳国志》的记载外,还有诗赋为证,西汉杨雄《蜀都赋》:“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西晋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唐岑参《登张仪楼》:“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二江”还分出两条规模较小的河,横贯市区穿城而流。一条名解玉溪,系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节度使韦皋所开,自城西北角引郫江水入城,经大慈寺流至城东又汇入郫江。另一条名金河,一名禁河,一名金水河,系唐宣宗大中七年至十三年(853—859)节度使白敏中所开,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

5、诃池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即府河)。金河入城后派别为“二渠四脉”及许多小沟,交织成网,支纬城中。清乾隆李元《蜀水经》称:“都江亦名走马河”,“又东分支为洗脚河(即犀角河),洗脚河东北经郫县城南,又东经犀浦县故城,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华阳县志》则记为:“清水河自郫县两河口与磨底河平分走马河水”,“金水河分自成都县属之磨底河,流约九里,至省城西通惠门,穿铁窗而入,经少城三桥、锦江桥,至青石桥而入县境,复经一洞桥、太平桥、余庆桥、卧龙桥、拱背桥、铁板桥洞、东门铁窗而出,入油子河。”上述二段引文中的洗脚河与磨底河应为

6、同一条河,铁窗应为穿城墙时设置的栅栏。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节度使高骈,为防御南诏入侵,修筑罗城,建縻枣堰,废府河九里堤以下南流河段,改为绕城北、城东而流,至合江亭与南河相汇。清嘉庆本《四川通志》引《旧志》称:“自高骈筑罗城,堰縻枣,分江水为二道,环城东而出,唯余一脉,自城西北铁窗潜流入城。”文中“唯余一脉”系指金河,而解玉溪因府河改道北流,水源被截断,成为无源之流,只有排水功能,逐渐荒废。至此,成都二江由“双过郡下”变成环抱城垣。历史上的二江,其规模要远比现代的府河、南河为大,仿佛把岷江“搬到”成都,以至于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视二江为岷江正流。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

7、平寰宇记》俱称流江为大江、汶江、窄江,称郫江为都江、成都江、导江。正因为其规模大,才能拥有足够的通航能力和泄洪断面,才会吟出“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杜甫)这样的诗句。才会有《马可·波罗游记》里关于成都二江的描写,马可·波罗说,流经成都的江很大,河面宽可达半哩(约合800米),河中船舶舟楫如蚁,运载着大宗商品,往来于这座城市。“二江”灌溉三郡,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蜀都赋》),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水旱从人”的“天府”,在西蜀大地创造了辉煌的农业

8、文明。“二江”构筑了一水通天下的黄金水道,沟通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促进了成都的经济繁荣,提升了成都的经济地位,在古蜀之都创造了同样辉煌的城市文明。在汉代,成都就与临淄、邯郸、洛阳、宛齐名,并列为全国五都;至西晋,左思称成都为“一都之会”;到唐代,成都更与扬州争雄,成为“扬一益二”或“益一扬二”的“喧然名都会”(杜甫)。唐卢求《成都记》称:“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二江”为成都平原的农田水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也为成都的城市水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成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