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

ID:23729399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0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_第1页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_第2页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_第3页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_第4页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陈航行【摘要】在议题设置的背后,存在着传播媒介的价值判断、取向和诉求。真实、客观、全面的媒体报道有利于形成理性、公正、平衡的舆论,而不正当、不合法地设定议题,则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陈永洲事件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形成的舆情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价值理念探讨,对于传媒公信力建设和社会良性健康运行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jyqk.Mcbs和D.Show提出的议题设置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媒体和受众。从媒体方面来看,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和报道策略,对特定议题的态度、曝光时间的长短、对事件

2、某些特征的强调等等,都会影响受众对该事件的看法。从受众方面来看,受众对媒体的某个议题的关注,与受众自身的特征、素质、利益相关,而且,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实需要、社会发展状况等等,对于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有着间接性的重要影响,甚至在传播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议题设置和我国当前话语中的“舆论导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议题设置的背后,存在着传播媒介的价值判断、取向和诉求。一方面,媒体能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现实存在的公正与不公正、健康与不健康等现象,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对于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如果用不正当的方式

3、设定某些议题,如过分突出暴力,宣扬不正常的财富观,虚构事实,也会对社会现实产生负面的影响。纵观陈永洲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它造成舆情的大起大落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舆情治理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一、议题设定必须以报道真实、全面为前提大众传媒通过策划、采写、特殊编辑等手段,重点突出或连续报道某个事件或问题,对受众会产生强烈的暗示,引导作用,因而,这个事件或问题往往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如果报道客观、真实、全面,形成的舆论就会理性、公正、平衡;如果报道存在偏见、失实和片面性,造成的舆论就是歪曲、偏激和单向性。陈永洲事件刚发生的时候,《新快报》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明显地

4、偏袒记者,存在片面性。《新快报》早期的两篇特别评论,即2013年10月23日、24日连续刊发特大字号评论《请放人》《再请放人》,避重就轻甚至回避问题实质,一再指责警方的所作所为,称“陈永洲对中联重科的所有的15篇批评报道中,仅有的谬误在于将‘广告费及招待费5.13亿’错写成了‘广告费5.13亿’。”不承认陈永洲存在捏造事实和接受贿赂的行为。在新闻媒体如此描述的“拟态环境”中,社会公众“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于是乎,普通网民和受众通过电脑、等媒介发表议论文字,情绪化的表达铺天盖地,甚至一向被认为理性

5、的媒体评论,也明显地存在感情化地向记者方面倾斜的现象。这种报道的片面性、虚假性,导致了整个舆论的偏狭、情绪化和一边倒的现象,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出现了后来许多公众对整个传媒公信力的怀疑。二、舆情治理需要法治思维舆情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它牵涉到媒体、政府、司法、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原则。由于《新快报》早期文字的片面渲染,造成社会舆论的偏激和片面化倾向,在此情况下,通过权威媒体补充事实真相、扭转舆论导向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媒体的做法必须尊重法治原则,不能违反相关法律规

6、定。2013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陈永洲被拘留的情景,他在电视镜头面前自我认罪,承认接受贿赂50万元,受人指使发表了未经核实的针对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这一下舆情哗变,广大网民和受众纷纷转向了对陈永洲的声讨,人们强烈呼吁,要清洁新闻队伍,严厉惩处丧失新闻职业道德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是,由于陈永洲案件异常复杂,牵涉到企业、媒体、司法等不同角色对象,案件由企业市场利益冲突,演变、转化成记者角色错位,进而引发司法角色登场,一系列的矛盾叠加使得问题讨论更为激烈。各种观点纷纷登场且交织在一起,成为2013年错综复杂的且争鸣不断的舆论现象。中央电视台的播报,及时纠正了舆

7、论的片面性倾向,化解了一场针对警方公权力的舆论危机。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新闻编辑粗糙,违反了一些法律程序,法学界人士对此提出质疑。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中警察的做法违反了《刑诉法》“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电视镜头中陈永洲光头、穿闪衣、戴手铐的形象颠覆了《刑诉法》“疑罪从无”的规定,隐含着“媒介审判、未审先判”的恶习。法学界人士并不反对刑事拘留陈永洲,但是对于违反程序正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后来,法院在公开审判陈永洲案件时没有采纳央视新闻中的“受贿50万元”的说法。法院审判是公开、透明的以法律事实为依据作出的裁决,是对社会舆论的负责任的承担,是公平、正

8、义的最有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