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26839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黄河流域节水灌溉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河流域节水灌溉的探讨
2、第1 一、黄河流域节水灌溉现状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创造了比当时其他地区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河套地区由于引黄灌溉,被人们称之为“塞外江南”。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迅猛,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00万亩,到现在的1.2亿亩。年引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50%以上。进入70年代以来,黄河缺水断流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但黄河流域目前仍存在一方面用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又
3、不太合理的现象。从黄河流域灌溉方式来看,灌区以地面渠灌为主,占总灌溉面积的3/4,大部分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用水量占总灌溉用水量的4/5左右。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 黄河流域节水灌溉的探讨
4、第1 一、黄河流域节水灌溉现状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创造了比当时其他地区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河套地区由于引黄灌溉,被人们称之为“塞外江南”。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迅猛,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00万
5、亩,到现在的1.2亿亩。年引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50%以上。进入70年代以来,黄河缺水断流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但黄河流域目前仍存在一方面用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又不太合理的现象。从黄河流域灌溉方式来看,灌区以地面渠灌为主,占总灌溉面积的3/4,大部分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用水量占总灌溉用水量的4/5左右。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黄河灌区节水灌溉发展很不平衡。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最高的是山西省,占51.52%,最少的是内蒙古,占3.45%,下游用水大户豫鲁两省引黄灌溉面积
6、达3000多万亩,但节水灌溉面积不到20%。目前,黄河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平均在0.3~0.5之间(发达国家可达0.9以上)。二、影响节水灌溉的因素1.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几千年来的传统灌水技术和方法,加大水漫灌等。2.灌溉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黄河流域现有灌区大多兴建于60年代前后,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灌溉工程老化、退化失修相当严重,不少工程已超期服役,带病运行。3.灌溉管理粗放、灌水技术落后。黄河流域目前90%以上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土地平整度较差,灌溉管理
7、工作粗放,尤其是宁、蒙河套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灌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统一的管理等方面。4.过低的水价助长了用水浪费。目前,黄河流域大部分灌区水价标准过低。如宁夏灌区,过去水价标准为每立方米0.001元,现地提高到每立方米0.002元,每亩再加收1.40元的征工款,每亩灌水一次仅需1元多。河南、山东一些配套差的自流灌区,基本上是按亩收费,每亩每年仅收2~3元。5.地区贫困影响节水措施推广。黄河流域的陕、甘、宁、晋、豫、蒙等省(自治区),均属不发达的中
8、西部地区,地区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政府和群众对节水的投资力度有限。据有关部门估算,发展喷灌每亩需900~1100元,微灌需1000~1200元,管灌需250~320元,渠道防渗需250~360元,节水早期的投资较大,单靠这些地区的力量发展节水灌溉难度较大。三、黄河流域适宜的节水技术措施黄河流域幅员辽阔,灌溉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各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水源条件等均有较大差异。各地区应依据本区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地面灌溉将占很大比重(目前占90%以上),因
9、此应以改进地面灌水技术为主,以下是对黄河流域几个主要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拙见。1.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宁、蒙河套引黄灌区黄河上游的宁、蒙河套灌区灌水定额偏高,主要原因:灌溉工程不配套,渠道防渗工程少,畦块过大,土地不平整等。据当地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按每畦1亩的土地作平整前后的灌水试验,平整后的土地比不太平整的土地节水41%;田间工程配套的好坏,灌水定额相差3倍。由此可见,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平整缩块,节水潜力很大。该地区地势平坦、坡降适当、引水方便,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适宜采取的节水工程措施首先考虑田
10、间工程配套,平地缩块,然后再逐步完善渠道防渗工程和井渠结合的灌排系统。在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其他高效节水新技术。晋、陕汾渭灌区该地区灌溉历史悠久,工程配套相对较好,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灌溉管理经验。70年代以来,大多数灌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干、支、斗三级渠道衬砌率为50%左右,尤其是混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