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0174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论提升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提升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张喆连婷摘要:在国家新四化建设的背景下,辽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才是辽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关键,为此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对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区域创新一、区域创新与辽宁区域经济“创新”的概念最早于约瑟夫·熊彼特,这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先驱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生产要素和生产手段的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不只包括技术创新,而且包括制度创新。随着对创新研究的深入和外延的
2、不断扩大,人们对创新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分析日本经济时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此后,包括OECD、UNCTAD等权威组织更是将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了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标准。我国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开始将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建设目标,一直到近些年国内一些学者才开始关注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前东北作为国家计划首推区域,重工业优势明显,而南部沿海诸省相对落后,辽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区域经济优势明显。改革开放后,得益于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南方诸省发展势头
3、强劲,而传统重工业基地受到现代经济因素的冲击优势不再,辽宁深受影响。为了振兴辽宁经济,省政府对辽宁省内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首先,推进以工业五项计划和沈阳一体化为代表的沈阳及周边地区发展。其次,以大连为中心,规划黄海翼和渤海翼,打造沿海经济带。第三,重点扶植缺乏传统经济优势的辽西北诸市,针对性的将相关城市并入沿海经济带或者沈阳一体化进程,进而直接确定为第三大区域经济政策———突破辽西北。尽管目前三大区域经济政策板块已完全囊括了省内诸市,但地区差异仍然制约了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一些方面: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的划分方式为三大
4、产业,按照现代化的要求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总比重应当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应处不断上升趋势,这样的发展才处于良性发展状态。我省各城市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第一产业增值均较少,主要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旺盛。相较之下诸如彰武等地区第一产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因而应当极力促进产业机构优化。2.生产要素方面从劳动力角度来看,发达地区的文教水平要优于欠发达地区,因而当地的生产发展水平也要优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不仅自己培养并就地取材,还对欠发达地区造成了“吸血效应”,使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二者之间发
5、展差异越来越大。从资本要素来看,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加上原有的基础,使得其资本实力更加强大,而辽西北地区则很难吸引资本注入。3.城乡差异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省内城乡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二元体制趋于破除,但城乡一体化程度仍存在差距。沈阳大连等发达城市已将交通、教育、社保等方面深入到周边乡镇,尤其是各县级市,而欠发达地区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建设差别一目了然。二、提升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相关研究表明,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基本位于国家前十名。但对省内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省内各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均衡。其中沈阳和大连的总体
6、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本溪和鞍山的总体创新能力能够体现当地特点,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弱。因此,提升辽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应当以较发达城市为中心,持续不断的进行建设,同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应当通过制度化将区域创新好的经验固定下来,使其持续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为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基本制度保障。无论是从已有的工业五项,三大板块,还是三大工程来看,都必须以稳定的制度建设为前提,逐步推进。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管理,避免矛盾冲突,整合资源。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能够通过制度进行有目
7、的的研究,同时通过制度化保障研究者的利益,推进科研创新事业。2.保持政策优势从省内现有发展情况来看,之前传统城镇化建设造成了一些发展的难题,尤其是一些项目规划已经脱离了当地实际,致使发展和创新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指引下如何使既有建设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找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因此在政策上应当坚持一贯,即使原来的政策存在问题,在大的方向上也必然经过充分论证,因而在必要性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坚持政策持久,这样才有可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区域创新。3.激发企业活力在创新主体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
8、型企业对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