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96895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永遇乐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永遇乐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教学目标:背诵全词,感受词人爱国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旷达、苍凉悲壮的词风。二重点难点:词中用典较多,要指导学生理解此词中典故的含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读、诵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战争就意味着铁骑望似水,黄沙
2、穿金甲,兵戈相向,杀声入云;意味着流血漂橹,伏尸百万,阴风冷月,孤魂无依;意味着这世间多了一份空捣寒衣的凄凉,多了一个整日以泪洗面玉颜憔悴望断天涯的思妇,夜空中多了一缕令人肝肠寸断的母亲的呼唤。可是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有多少志士仁人用他们冲天的豪气和胆气抒写了一曲曲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慷慨悲歌,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惜因朝廷的昏庸软弱无能和政治斗争的险恶最终屈死在风波亭下,令世人为之叹惋。今天我们就看一看另外一位心怀天下、壮志难酬的英雄辛弃疾。《永遇乐̶
3、6;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背景及简介。 辛弃疾文武双全,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等文章,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可是他的正确主张不仅得不到采纳,相反遭到猜忌,加之他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和,政治上屡受排挤和打击。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
4、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
5、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因此,他感慨“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痛悔“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落得“可怜白发生”的悲惨局面。(三):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解题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
6、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五):让学生找出用典之处,每个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
7、”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2)寄奴曾住(刘裕)“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以京口为基地,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虎狼之师,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
8、救国的心情。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