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81078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收获总在不经意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收获总在不经意间…… 一、教学背景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源于儿童生活,对儿童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资源广阔丰富,实施方式多姿多彩,这样的课堂中,乍一想似乎并不易见课堂生成效果,实则不然,这些意外就存在于学生最普通的自然反应或肺腑之言中。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珍贵的弦外之音,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呢? 二、情景描述 每月的星级特长生是同学们争取的目标,所以,这节课我就围绕对“课堂小主人”的理解展开讨论。于是,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等故事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才能成为“课堂小
2、主人”,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满口“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做小动作,不讲空话”云云。就在我满心欢喜,以为实现预设目标,大功告成似的让孩子说说自己这堂课的收获或以后自己有什么打算时,意外出现了。 我看到平时学习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甲也举起了手。“他大概是被这堂课的气氛感染了吧!”我猜想着,于是忙请他回答。他说:“我知道上课要认真听,不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话音未落,学生乙在座位上毫不留情地揭了他的老底:“他骗人!他最会做小动作了,每个老师都说他课堂纪律最差!”6学生甲和学生乙从一年级开始就同班,学生甲被他说得满脸通红,愣
3、愣地低着头。 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弄得手足无措。我很不满意学生乙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更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仔细想想他说的也是实话,学生甲的这些问题的确存在,而且我记得自己也曾说过他纪律差,再说学生乙,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有时控制不住会随便发言,严厉批评只会让他们丧失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品德课对孩子生活的指导性的确不能落到实处,往往孩子们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可在平时又会是一副老样子。学生乙的话让我也在思量学生甲刚才说的是发自内心还是“配合”我。再看孩子们,他们一个个眼巴巴地看着我,等待着我的“宣判”,说不定刚才他们的发言
4、,也有着许多的言不由衷。于是我问:“对于学生乙的说法,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学生甲做不到吗?”马上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我觉得他能做到,他可能以前做不到,可是以后说不定能做到!” “我觉得他做不到,因为他已经养成爱做小动作的坏习惯了,很难改过来的。” “……” 我看到学生甲头低得更低了。我继续问:“那刚才学生乙说学生甲经常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立即有学生回应说:“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那他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没听懂,题目不会做。” “上次
5、他爸爸来接他,知道他上课纪律差,还打了他一顿呢!” 我适时总结道:“6对,所以我们说,课堂上不专心对自己一点帮助都没有,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我相信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和学生甲一样,在课堂上做过小动作,讲过空话。但是我们能不能说他以前不专心,不认真,就已经养成了坏习惯,以后再也不会改正了呢?”学生们若有所思,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不能这么想,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甲,妈妈也说过,只要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 这时,学生甲显然不那么难为情了,他也似乎沉浸在思考中。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现在,你来对大家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吧!
6、”他很诚恳地说:“我以前经常不遵守纪律,还影响别的同学听课,我知道那不应该,那样会害了自己更害了别人,我决心改正。”我再看看学生乙,这时他倒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问他:“你呢,有话对学生甲说吗?”他很难为情地说:“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相信你了,其实我也有很多缺点,我也会去改正的。”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又眼前一亮,向大家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有时会经常不自觉地做一些影响课堂,不守纪律的事。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归纳讨论一下,什么时候我们经常会不守纪律?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我们在这些时候及时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很自觉地改
7、正?”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于是在课的结尾,我得到了孩子们写的好办法,如“把这件事写好贴在文具盒里”“让别的同学监督自己”“努力控制自己,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等等发自内心的金点子。我迈着轻松愉快的步子走出了课堂。 三、反思与讨论 叶澜说过:“6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搞得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通过上面的案例,也使我对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有了新的认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预设只是预设 无论是在进行教学设计还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
8、都常常只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孩子们需要懂得些什么,于是我就设计些相关活动;我认为孩子们在这个地方存在着困难,于是我就在这里进行强调。其实呢?我们毕竟不是孩子,也许我们所认为他们需要的,并非他们真正的需要,我们认为他们不需要的或可有可无的,却恰有可能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