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

ID:23640359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_第1页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_第2页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_第3页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_第4页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孙斐人类道德产生由萌芽到道德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从最初的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融合、传承、演化,逐渐变成了习惯履行的规则和规范并延续和发展着。道德是一个动态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变化会在形成和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德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一、道德的演绎过程“道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的《劝学篇》中,“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道德”二字主要指品质、品德。在《论语》一书中也多次出现过“道”和“德”。《论语》中就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所说的“德”,主要指人的品质。

2、道德这一术语原指风尚、习俗之意。一般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社会的进程和发展中,道德的指向,不但包含有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意义,同时也包含道德感化和道德教育的意义。二、道德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成长及社会实践中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最初对道德的概念,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一种认为人类的道德是来自“天”、“神”。另一种认为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有的道德意识。西方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是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道德就是自身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活动受道德意识的支配,道德意识是体现在道德行动中,道德意识通过道德活动发展变化。一个人的道德形

3、成过程始终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文化传播媒介息息相关。每一个人在自身生命周期内,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要经过儿童、青年、成年、老年,在每一个社会化活动中,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从初期比较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融合,会形成个体独特的人格和鲜明的品质特征,也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以此作为自身习惯履行的规则和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对社会认识的拓展,这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也就由少数人到多数人,再到大多数人,形成普遍的共同的要求和更加严格、正规和复杂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三、道德规范的产生和演变在我国历史上,道德规范的产生,最早是以礼的形式出现的。在殷周时代,以宗族血缘的忠、孝等道德规范就已

4、产生。周公开创的礼的基本内容是“亲亲尊尊”,“亲亲”是指以自己的亲人为亲,注重以夫权为中心的血缘亲属关系,强调在宗法秩序中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晚辈必须服从长辈,子女服从父母;“尊尊”指臣下必须尊从君主,下级要遵从上级,上下级之间不得僭越。礼的出现是最初的道德规范雏形,进而演变成治理社会的基本准则和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在礼的节制作用下,个人通过尊道、养德,行义来求福。进入春秋战国,道德规范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已比较系统化。孔子提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

5、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在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进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道德规范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并称其为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仁、义、礼、智、信,,其意指,仁者仁爱之心,义者处

6、事得宜和合理;礼者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者明辨是非;信者言无反覆,诚实不欺。自汉之后,三纲五常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了。宋明之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体系,进一步充实和严格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由重视礼仪制度渐趋向对礼之修身和教养功能的认识。张载强调“礼”与“理”的关系。提出“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程也提出了:“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这即是说礼既有其本,也有其文,礼之本即位“理”。将礼上升为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其次是信

7、义,再次是和平’。”这其中讲的是六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革命实践和长期经验,提出了多方面的道德要求。一九四九年,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作为全国公民应遵守的公德。“五爱”的社会公德的提出,对于当时和现在以至于今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生产力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们在道德建设中,不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