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ResearchontheinfluencefactorsofbuildingLife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EngineeringByWangChengSupervisedBy:AssociateProf.WangYingSpecialty:LandResourceManagementFacultyof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RealEstate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ChinaMay,2014 中文摘要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呈现非正常的新旧交替即大量未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提前拆除,造成建筑短命现象。建筑短命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关系国内资源、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还关系到社会财富的积累、环境污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论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对比分析确定研究方向,进而从实际的短命建筑案例和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标准方面概括我国建筑寿命的现状,继而从资源、能源的浪费与消耗、社会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对建筑短命现象进行影响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评分,以因子分析方法为手段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为:体制因素、建筑层面因素、规划层面因素和大环境因素。根据确定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建筑寿命的作用。论文结论部分,根据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延长建筑寿命策略实现的高效性和适用性,从政府层面和建设单位层面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政府层面策略包括: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定鼓励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加强政府官员的责任追究。建设单位层面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包含:提高设计标准,倡导可持续设计;加强质量管控;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立有效地维护机制;加强旧建筑的改造。论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我国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得到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即四个公共因子,并确定各公共因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为后续建筑寿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建筑短命,因子分析,延长策略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英文摘要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thelevelofurbanization,thecitypresentsanon-normaltransitionfromtheoldbuildingthatisnotyetreachedthedesignlifeofalargenumberofbuildingswhichweredemolishedinadvance,resultinginbuildingshort-livedphenomenon.Short-livedphenomenonoccursnotonlybuildingrelationshipsdomesticresources,energy,wasteandconsumption,butalsorelatedtoaspectsoftheaccumulationofsocialwealt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ocialandotherenvironmentalpollution.Thispapermainlythroughliteraturereview,comparativeanalysisandsurveymethodstodeterminefactorsaffectingthelifeofthebuilding,andthekeyfactorsthataffectingthelifeofthebuildingisdeterminedbyfactoranalysisan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trategy.Thisarticlefirstthroughalotofliteratureretrievalandcontrastanalysistodeterminetheresearchdirection,andthensummarizethestatusofthebuildingfromtherealityoftheshort-livedephemeralarchitectureandarchitecturaldesignlifecasestandards,andthenfromtheresources,energywasteandconsumption,socialandeconomiclosses,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socialaspect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short-livedphenomenonofarchitecturalimpactassessment.Obtainedthroughquestionnairesfactorsthataffectbuildinglifescoretofactoranalysismethodisameanstodeterminethekeyfactorsaffectingthelifeofthebuilding:institutionalfactor,architecturallevelfactor,planninglevelfactor,theenvironmentfactor.Accordingtodeterminetheinfluencefactorsofconcreteanalysistheinfluencefactorsontheroleofthebuildinglife.Intheconclusionofthepaper,accordingtotheinfluencefactorsoftheaboveanalysisandextendthelifeofthebuildingtheefficiencyandapplicabilityofstrategyimplementation,basedontheaspectofthegovernmentandbuildingconstructionunitlevel.Governmentlevelstrategiesinclude:perfectingthescientificguaranteemechanismofurbanplanning;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sregulation;Perfectlawsandregulations;Encouragingpolicies,improvepublicparticipation;Perfecteffectiveaccountabilitymechanism.Theconstructionunitleveltoputforwardthestrategiesoftheextendthelifeofthebuildinginclude:improvethedesignstandard,advocatingsustainabledesign;Tostrengthenqualitycontrol;Transformationofthemodeofproductionandpromoteconstructionindustrialization;Establishamechanismforeffectivelymaintain;Tostrengthenthereconstructionoftheold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uildings.Thispaperusesstatisticalmethodstoresearchthelifeofthebuildingtocollateandanalyze,andthroughthequestionnairemethod,usingfactoranalysismethodtoanalyzethedatacollectedquestionnairesandtreatment,thelifeofthekeyfactorsaffectingtheconstructionoffourcommonfactorsthatandtodeterminetheimportanceofcommonfactors,andproposedstrategiestoextendthelifeofthebuilding,providethetheoreticalbasisforthestudyofthelifeofthesubsequentconstruction.KeyWords:Buildingshort-lived,FactorAnalysis,ExtensionstrategyIV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与意义.....................................................................................................................1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国外关于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21.3.2国内关于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31.3.3小结............................................................................................................................111.4研究对象和内容...................................................................................................................111.4.1研究对象....................................................................................................................111.4.2研究内容....................................................................................................................121.5研究方法与路线...................................................................................................................1215.1研究方法.....................................................................................................................121.5.2技术路线....................................................................................................................132我国建筑寿命的现状及影响评价...............................................................................152.1我国建筑寿命的现状...........................................................................................................152.1.1建筑寿命的概念........................................................................................................152.1.2我国建筑寿命现状....................................................................................................162.1.3国内外建筑寿命对比................................................................................................182.2短命建筑的影响性评价.......................................................................................................192.2.1对资源、能源产生的影响........................................................................................202.2.2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02.2.3对社会经济财产产生的影响....................................................................................212.2.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222.3本章小结...............................................................................................................................233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提取...............................................................................................253.1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筛选...................................................................................................253.1.1因素选取的原则........................................................................................................253.1.2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识别........................................................................................25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确定........................................................................................303.2问卷调查...............................................................................................................................323.2.1问卷设计....................................................................................................................323.2.2问卷调查情况............................................................................................................323.3调查结果分析.......................................................................................................................323.3.1调查对象分析............................................................................................................323.3.2影响因素结果分析....................................................................................................343.3.3小结............................................................................................................................474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分析...............................................................................................514.1体制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14.2建筑层面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44.2.1建筑设计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44.2.2建筑质量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54.2.3建筑运营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64.3规划层面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594.4大环境因素对建筑短命的影响...........................................................................................614.6本章小结...............................................................................................................................635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655.1政府层面的解决策略...........................................................................................................665.1.1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665.1.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675.1.3完善法律法规............................................................................................................685.1.4制定鼓励政策,提高公众参与................................................................................695.1.5加强政府官员的责任追究........................................................................................695.2建设单位层面的解决策略...................................................................................................705.2.1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倡导可持续设计....................................................................705.2.2加强质量管控............................................................................................................715.2.3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725.2.4建立有效的维护机制................................................................................................735.2.5加强旧建筑的改造....................................................................................................736结论与展望...............................................................................................................................776.1结论.......................................................................................................................................776.2创新与不足...........................................................................................................................78VI 目录6.3展望.......................................................................................................................................79致谢..............................................................................................................................................81参考文献........................................................................................................................................83附录..............................................................................................................................................86附录A建筑短命影响因素问卷调查...................................................................................86附录B建筑短命影响因素问卷调查...................................................................................88附录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0V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III 1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逐步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迈进,促进了城市更新运动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8%增加到2012年的53.21%,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城市更新运动中出现的大量正常使用的建筑物被拆除现象阻碍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仅仅在使用10-20年左右就被迫拆除。浙江大学湖滨教学楼主楼仅使用13年就拆除,据计算浪费约1.34亿元。各地建筑物被迫拆除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于国内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设备和技术的落后,一般进行填埋,造成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根据国际统一测算方法,我国每年填埋垃圾将会占据10万亩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也容易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建筑物的频繁拆建会严重影响业主的产权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居住用地使用年限为70年,70年的使用期限缩短为10-20年,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严重可致使社会矛盾纠纷现象的产生。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缩短不仅造成社会经济、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还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短命建筑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学者的格外关注,大量的研究文献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规避建筑物提前被拆除。例如,建筑物审批流程的网上公示,及试行的施工单位信用评定体系等。虽然相关的措施已经实施但是近期全国各地还是存在大量的仅仅使用20年左右的建筑物被拆除,例如2012年重庆港客运大楼和三峡宾馆因地产开发原因被迫拆除,使用年限分别为16年和20年。由此看来,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措施并没有完全取得成效,同时国内相关研究缺乏对影响建筑短命因素的重要性研究,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没有抓住重要影响因素去制定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然后应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行业及相关人员对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重要性评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从而获取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根据获取的关键因素提出对应的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从而避免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和谐,最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的因素,通过问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对应的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确定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后续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参考,同时也为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供可行的建议。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关于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源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源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运动早在二战后期就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建筑物的保护和修缮来延长建筑的寿命,因此建筑物寿命较长,很少出现建筑短命现象,同时对于建筑短命现象的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但是他们更多的关注旧建筑的改造和适应性研究以此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1]LewisMumford(1961)在其出版的《城市发展史》中指出所谓的贫民窟的拆除与城市规模的扩大的城市更新,实质上仍然进行着大量无目的集中与破坏有机机能的现象;强调应该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基本需求,反对追求“巨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城市改造计划。[2]J.Jacobs(1961)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指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往往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代价,换取建筑师、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巨额利益;同时提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的设计注定不会成功。[3]E.F.Schumacher(1973)在其《小就是美》的论著中指出城市规划应该首要考虑人的需要,主张采用“以人为尺度的生产方式”和“适宜技术”。[4]O’Connor(2004)通过对227栋拆除建筑调查发现大部分建筑寿命短于其设计寿命,拆除原因有土地稀缺产生价值的骤增,建筑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居住的需求及建筑质量问题等,并提出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满足人们对于功能的需求,同时应用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建筑寿命。[5]Pearce(2004)分析认为建设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行频繁的建筑拆建,产生大量短命建筑,同时提出对于旧有建筑的改造和维护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马特斯•李维马里奥•萨瓦多里(2007)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一书中主要关注倒塌的建筑物,而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性失误—如没有设计足够的冗余等,使得建筑物不够稳定。[7]ItardandKlunder(2007)通过研究提出建筑长寿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随2 1绪论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的社会生活理念也会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长寿建筑的后期技术及安全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增加。[8]CharlseKibert(1994)最早在首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大会上提出:“采取有效利用资源和基于生态学的原则,以建立一种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要与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9]BullenandLove(2010)提出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实施,探究建筑物的适应性再利用可以更好地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1.3.2国内关于建筑短命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文献共选取110篇与本文主题相关性较高的研究,其中学术论文19篇,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4篇。图1.1所示文献类别统计。文献类别统计12.73%17.27%期刊论文70.00%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图1.1文献类别统计Fig.1.1Literatureclassstatistics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汇总、分析,对建筑短命的研究将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本文通过解析建筑短命的3个层面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建筑短命的治理和未来延长建筑寿命进行展望。①国内研究建筑短命的层次通过文献内容的分析整理,将从整体、具体建筑物与建筑物内部三个层面对建筑寿命进行探究。1)整体层面的建筑短命现象研究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整体层面的建筑短命现象研究是将建筑短命现象作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之一,内容集中于对于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更多体现于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和法规的完善。此层面的研究均基于社会现象的定性研究。a.研究视角整体层面建筑短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类为分析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第二类为针对建筑短命的新方法的应用;第三类为建筑短命现象对能源、资源及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各文献比例如下表1.1所示。表1.1整体层面建筑短命研究视角分类Tab.1.1Onthemacrolevelof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perspectiveclassification研究视角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12201433.33%策分析2建筑短命研究方法的应用13662559.52%3短命建筑现象对资源、能源和30037.15%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合计288642100.00%比例66.67%19.05%14.28%100.00%b.研究重点内容根据整体层面对于建筑短命的研究分类,表1.2将对建筑短命的整体层面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表1.2整体层面建筑短命研究内容分类Tab.1.2Onthemacrolevel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maincontentclassification1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0]路忽玲、周介竹(2008)认为质量问题、官员政绩、自身原因、规划短视和形式所迫是引发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强化建筑法律规范、对城镇实行长久规划和推行建筑的可持续利用等策略。[12][13]吴振华、程方(2010),吴庭、杨庆(2009)从内因与外因层面分析建筑短命现象,性能差是内因主要体现,外因包含为建筑质量差,城市规划不科学和形象工程的增多等因素,并提出规范法律法规的实施及加强人们对建筑的理性认知等解决策略。4 1绪论[14]海伟(2010)通过近几年发生的短命建筑案例分析由于施工质量、设计落后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利益博弈致使短命建筑现象频现,同时提出通过完善领导的政绩观、建立问责机制和审批监督机制等策略延长建筑寿命。2建筑短命研究方法的应用[15]朱嬿、陈莹(2010)从建筑建材开采、施工、运行、维护与拆除阶段量化剖析建筑能耗与环境排放的关系,得出运行阶段是能耗与CO2排放的关键阶段(占90%左右),施工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是CO2、CO和NOx排放,建材开采与施工阶段在全寿命周期能耗与环境排放中占70%-80%,应该重点控制。[16]彭岩、陈怡(2011)对城市住宅建设管理问题从管理理念、投资评价及各责任主体等方面分析指出要改变重建设轻养护的观念,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LCCA);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各投资参与方的责任同时建立和完善住宅建筑的可持续运营及使用保障的资产管理制度。[17]李小平(2011)基于建筑节能设计同时借鉴德国与日本的实施经验分析认为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时,改革现有设计模式,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着眼,促使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18]穆昊明(2012)通过运用工程经济学中关于现金流量的计算确定节能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确定节能建筑寿命周期成本与节能水平的关系。[19]韩国波(2013)分析现有工程质量监督的现状提出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模式并建立以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为主,社会监督管理体系为辅和参与方负直接责任的“三环”模式,对建筑实施全寿命期的监督管理。[20]石刑(2008)分析建筑寿命的涵义并提出建筑寿命预测的三种方法:确定性系数分析法、半概率方法和全概率方法,同时介绍各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3短命建筑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21]高峰(2012)指出大量建筑垃圾对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大气和水质、破坏市容及增加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分析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有以下几点原因:回收后利用率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缺乏专门的倾倒场地等。[22]胡明玉(2008)通过案例调查、分析和总结短命建筑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三方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能源与资源的浪费和加剧环境污染。[23]叶檀(2013)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消耗全世界30%-40%2左右的水泥和钢材,同时每年产生大概7000——12000吨/万m建筑垃圾。通过分析指出表面上大拆大建促进了GDP的增加但实质没有增加人民财富的积累。1)具体建筑物层面的建筑短命现象研究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体建筑物层面的研究对象是以建筑物为研究对象。a.研究视角建筑物的研究主要研究建筑物从前期的勘察、设计到中期的施工和运营及后期的维护与拆除阶段,研究文献比例如表1.3所示。表1.3具体建筑物层面建筑短命研究视角分类Tab.1.3Onthemesolevel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perspectiveclassification研究视角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问题研究8321346.43%2旧建筑改造研究6221035.71%3评价研究140517.86%合计159428100.00%比例53.57%32.14%14.29%100.00%b.研究重点内容基于具体建筑物层面建筑短命视角分类,将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如表1.4所示。表1.4具体建筑物层面建筑短命研究内容分类Tab.1.4Onthemesolevelof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maincontentclassification1设计与规划研究[24]龚海旗(2012)认为城市规划的关键要有大局观,将城市规划融入未来生活中,同时还要留余部分空间以便未来的功能需求的修改或者更新。指出城市规划设计要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模式并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25]赵昂(2012)指出对于利益的追逐致使国内设计师缺少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懂得技术,不懂美学;同时国内设计应该得到更多的扶持,由输出产品向输出文化转变。[26]沈金箴(2008)认为城市规划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还应该从生活的历史感、艺术感角度出发,发展“感性的城市规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27]宋翔宇(2012)通过分析我国《城乡规划法》存在的功能性和制度性缺失,提出应提高立法功能,规范城市规划修改制度,削弱政府部门的权力等措施完善城乡规划法。2旧建筑改造研究[28]刘少瑜、杨峰(2007)研究分析国外对于适应性改造的实践案例并探讨适应性改造的几种定义,重点分析了技术手段改造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的贡献。6 1绪论[29]蒋玲(2009)主要研究旧建筑功能转换的三种方式:功能更新、转换和综合,并从空间的冗余度,界面的可变性和功能实现的多方式性研究功能转换的可行性。[30]王廷信(2012)指出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新”最终会导致“千城一面”的结果,要求新的过程中也要尽量维护旧有的建筑来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31]王金锁(2004)通过案例分析建筑物在使用及后期维护的管理对于建筑寿命的影响,提出要将维护与改善结合起来,增加建筑物的日常维护管理等措施延长建筑寿命。[32]邝雄辉(2009)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工业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33]焦立川(2010)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确定房屋建筑的主要风险因素,以加强旧建筑的安全使用和维护管理。3评价研究[34]李季(2013)通过文献综述与问卷调查收集被访者关于城中村适应性改造的观点,并确定适应性再利用评估的原则,方法和改造策略,确定改造方案的可行性。[35]张圣银(2008)通过建立旧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可靠性评估模型,以模糊物元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某工厂的实证分析评估验证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36]杜启荣(2010)通过分析张坦贤博士的研究报告,从立法和建筑寿命评价体系的建立两个角度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37]丁孙玮(2008)通过实地的案例分析研究工业旧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及对应的加固办法。3)建筑物内部层面建筑物内部层面建筑短命现象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建筑物的内部,分析研究局部的改造对建筑寿命的缩短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a.研究视角建筑物内部层面建筑短命现象研究主要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筑局部材料的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第二,历史文化古建筑保护中涉及建筑物寿命延长的措施;第三,其它,虽然谈到建筑短命现象但是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引出其它课题研究。表1.5所示为各文献比例。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5建筑物内部层面建筑短命研究视角分类Tab.1.5Onthemicrolevelof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perspectiveclassification研究视角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材料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24243075%2历史文化古建筑的保护500512.50%3其它401512.50%合计332540100.00%比例82.50%5.00%12.50%100.00%b.研究内容表1.6关于建筑物内部层面建筑短命研究内容分类Tab.1.6Onthemicrolevelof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maincontentclassification1材料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38]李声祥(2012)分析智能建筑的涵义和划分分类,重点阐述智能建筑五点优势:优化环境、节省能耗、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和功能完善,探究智能建筑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智能建筑将向高速度、高集成度和高性价比方向发展。[39]沈建桥(2012)定义建筑物耐久性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影响混凝土建筑短命的祸源,并从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化学侵蚀和碱骨料反应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延长建筑物的耐久性。[40]陈炜伟(2012)引用仇保兴的总结报告分析指出现今应该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41]张毅(2012)分析产生建筑短命现象中重要的原因是建筑的不合理装饰行为和不成熟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2历史文化古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的保护主要研究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维护与修缮,通常这类建筑重点研究其延续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仅仅是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3其它此类文献中一般是通过建筑短命现象引出对其它课题的研究,对于建筑寿命研究意义不大,但是可以作为影响因素用以实证分析。8 1绪论①其他方面对建筑寿命、可持续建筑和节能、绿色、低碳等的研究。[42]蒋晓东(1998)从结构层面提出建筑寿命的设计寿命、剩余寿命、经济偿还寿命、[43]功能寿命、结构寿命和社会寿命六种;王智慧(1982)提出建筑寿命分为以下四种定[44]义:物理寿命、功能寿命、经济寿命和社会寿命。沈金箴(2008)提出将建筑寿命分[45]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寿命。陈健(2007)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除以上的建筑寿命应该增加人文寿命及环境寿命等。[46]刘伟瑞(2014)通过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历程,指出国内建筑存在设计盲目,大拆大建,功能缺失等问题,并建议建筑设计要回归基本,走可持续设计之路。顾孟潮(1998)[47]从人、建筑、环境等角度分析城市与建筑的持续化发展,要时刻跟随新的建筑理念,[48]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张祖刚(2005)分析我国在城市和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具体提出20个观点和做法,阐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和建筑建设的基本理念。[49]白焕章(2014)分析太阳能资源在建筑一体化中应用的前景、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重点强调了太阳能技术的使用应该与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达到经济、节[50]能的双赢目的。鲍学芳(2003)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建筑节能的做法,如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选择适当的建筑节能方法,节能建筑要考虑整体布局和造型要素,从技术方面加强节能建筑的构造设计。从建筑屋顶、墙体、门窗等细部构件进行节能构造设计,[51]使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同步进行。刘云(2011)通过分析建设单位的各种非正规的建设行为促使了建筑寿命缩短,包括建筑质量问题、建筑的运营及拆除等,而建筑的拆除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最后指出建筑寿命的延长可以促使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②研究重点通过国内建筑短命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国内对于建筑短命现象的研究受限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重点研究建筑材料的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图1.2所示);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新技术、理念的推广,国内专家学者逐渐从不同的层面研究建筑短命现象如全寿命周期相关理论的研究,人们不只是从现象的表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是从建筑的开始到拆除全周期来分析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将问题更加具体化。近几年,随着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理念的推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及长效建筑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喜爱,未来发展趋势广阔。通过文献类别统计研究发现国内研究文献中70%是期刊文献,更多的通过建筑短命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建议;只有17%学术论文,此类文献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对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进行分析。近几年,建筑短命现象研究重点方向倾向于全寿命周期下的建筑寿命研究。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短命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4.55%4.55%建筑短命的研究方法应用12.73%建筑短命产生的负面影响27.27%22.73%设计与规划问题旧建筑改造9.09%11.82%评价研究2.73%材料更新与新技术应用4.55%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其它图1.2国内研究建筑短命现象视角类别统计Fig.1.2Theshort-livedbuildingresearchperspectiveclassification③研究趋势通过文献统计研究发现,伴随新技术与新观念的引入,专家、学者对于建筑短命现象的研究逐渐从单一视角向多方向辐射拓展,同时也可以预测未来研究的重点趋势。从时间阶段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理论及策略探讨,单纯的从表面现象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如材料的革新与新技术的应用。2000年以来,研究内容逐步转向设计、规划层面及旧建筑的改造研究,更多的对策性论文开始出现,其中很多均基于自身工作经验以某一案例进行研究。近几年关于建筑全寿命周期和评价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伴随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人们也开始基于此视角研究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图1.3中分析发现,2006年建筑寿命周期的研究达到顶峰,后期逐渐下降。同时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研究和长效建筑理念的研究得到快速提升,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研究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政府的重视。10 1绪论100%其它90%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80%材料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70%评价研究60%50%旧建筑改造40%设计与规划问题30%建筑短命产生的负面影响20%建筑短命研究方法应用10%建筑短命现象原因及对策0%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图1.3短命建筑研究各时段所占比例Fig.1.3Theresearchperspectiveonshort-livedbuildingbydiachroniccrosssectionratio1.3.3小结国内在城市建筑短命现象的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定性研究,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结合定量研究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虽然近几年有较少部分学术论文应用全寿命周期方法研究建筑短命影响因素,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相关数据给予定量研究的足够数据支撑。伴随新理念的推广,学者开始从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等方面研究,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反观国外城市更新运动已接近成熟,短命建筑数量逐渐减少,目前国外学者重点研究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和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打造城市的“百年建筑”,对于我国避免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和延长建筑寿命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1.4研究对象和内容1.4.1研究对象本文中提到的建筑“短命”现象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均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以界定多长时间的建筑寿命成为短命建筑,只是更多的在期刊中被频繁引用。本文将使用年限低于30年的普通建筑物和使用年限低于50年的纪念性建筑物定义为短命建筑。同时本文研究建筑短命的范围界定为除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外的普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遍因素引起的建筑短命现象。1.4.2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通过近几年的被拆除建筑为案例分析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仅20-30年,与发达国家的70-80年差距甚远。同时分析建筑短命现象对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第三章建筑短命因素的提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初步获取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然后通过专家咨询法,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最终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根据确定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影响因素的评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划归分类,并确定公共因子的得分及重要性排序。第四章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分析,详细分析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各影响因素对建筑短命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基于第三、四章的分析结果,根据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从政府层面和建设单位层面进行延长建筑寿命的策略探索。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分析和整理前五章的重点内容,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同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后续研究的展望。1.5研究方法与路线15.1研究方法①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及汇总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②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综述法搜集和整理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并进行分类汇总制作问卷,发放问卷的对象为建筑领域的相关专家、建筑建设的参与方、政府人员等,通过问卷收集人们对于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判定。③对比分析法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及建筑短命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因子分析法将问卷回收的信息录入SPSS软件中,通过软件的一系列分析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并进行重要性排序。12 1绪论因子分析的步骤包括以下四个:(1)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通过因素的相关关系,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等指标检验因子分析方法的适用性。(2)因子提取。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矩阵分析将原有变量缩减为少数公共因子,用公共因子代替原有变量。(3)因子的命名解释性。根据提取的公共因子,分析每个公共因子包含的原有变量,提取共性,使公共因子的命名能够代替原有变量的公共信息。(4)计算因子得分。通过回收的问卷信息,计算因子的得分。1.5.2技术路线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4技术路线图Fig1.4Technologyrout14 2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2我国建筑寿命的现状及影响评价2.1我国建筑寿命的现状2.1.1建筑寿命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短命现象的出现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对于建筑寿[40]命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未达成一致。蒋晓东(1998)从结构层面提出建筑寿命的设计寿命、剩余寿命、经济偿还寿命、功能寿命、结构寿命和社会寿命六种;王智慧(1982)[41]提出建筑寿命分为以下四种定义:物理寿命、功能寿命、经济寿命和社会寿命。沈金[42][43]箴(2008)提出将建筑寿命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寿命。陈健(2007)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除以上的建筑寿命应该增加人文寿命及环境寿命等。如表2.1所示为建筑寿命的几种定义:表2.1建筑寿命的定义Tab.2.1Thedefinitionofbuildinglife建筑寿命名称定义建筑设计时预期使用年限,我国一般建筑设计年限为50年,重要设计寿命建筑设计年限为100年。剩余寿命建筑物在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能够继续满足人们使用的年限。经济偿还寿命指一些商业建筑通过盈利偿还全部投资贷款所需要的年限。结构寿命指结构部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各项功能需求的使用年限。功能寿命当建筑物的功能不能继续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时使用的年限。即上述建筑寿命均没有达到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迫使城市社会寿命规划对建筑物周边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导致建筑物被迫拆除时的使用年限。建筑的人文寿命主要体现于建筑的社会价值;建筑的环境寿命指建人文、环境寿命筑物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般的环境影响指建筑物所处区域的城市环境影响。鉴于上述建筑寿命的相关概念,虽然国内外对于建筑寿命没有统一的定义,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参考,论文中关于建筑寿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的设计寿命、功能寿命、社会寿命三方面。本论文中的短命建筑定义为:根据建筑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普通建筑物设计使用年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限50年,而实际使用年限低于30年,重要纪念性建筑物设计年限100年,实际使用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物。同时本文中短命建筑产生原因范围不包括因为自然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建筑短命,例如火灾、地震、台风等。2.1.2我国建筑寿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激励下,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世界排名七八名跃居到第二并且逐步缩短与美国的差距,近几年中国GDP一直持续稳定每年8%的增长率,人均收入逐步增加,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建筑业对于GDP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愈加重要,如图2.1所示为1978年以来建筑业在GDP中的比率。建筑业占GDP的比例(%)876.865.6543.8建筑业占GDP的比例3(%)21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图2.11978年以来建筑业在GDP中的比率Fig.2.1ConstructionratioinGDPsince1978从图2.1中可以看出,近30年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总体是逐步增长,2012年已经达到6.8%,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更新运动(城市化运动)。一时间中华大地上各地新建建筑或者旧城改造、拆迁工程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各地。中国快速进入城市更新运动中,大量的建筑被提前拆除重建,产生大量的短命建筑。表2.2所示为2004年以来被拆除的短命建筑。16 2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表2.22004年以来我国大中城市拆除短命建筑的典型案例Tab.2.2Thetypicalcasesofshort-livedbuildingsonLargeandmedium-sizedcitiesinChinasince2004序号建筑物名称拆除时间使用年限拆除原因1青岛大酒店200620设计失误2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200713地产开发3沈阳夏宫200915地产开发4青岛铁道大厦200720城市规划5五湖大酒店201013地产开发6上海宝钢集团上钢三厂厂房200619城市规划7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20090建筑质量8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20060城市规划9南通火车站20062地产开发10太阳岛国际旅游城主楼200611烂尾建筑11青岛远洋大酒店200718地产开发12重庆米兰大厦200710烂尾建筑13沈阳五里河体育馆200718地产开发14重庆奔野大厦200721城市规划15重庆市永川会展中心20055地产开发16北京凯莱酒店201020地产开发17无锡市原第一人民医院201010地产开发18重庆鱼洞水鸭凼隆盛大厦20040城市规划19武汉外滩花园小区20064违章建筑20广州天河城西塔200713地产开发21武汉博大花园住宅楼20093城市规划22成都沙湾会展中心201014城市规划23海口千年塔20109建筑质量24三峡宾馆201220地产开发25重庆港客运大楼201216地产开发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大中城市被拆的建筑大多寿命一般都在10-20年左右,有些甚至刚刚竣工没有几年就被拆除。而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的原因中地产开发和城市规划占到80%左右。中国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家但建筑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上述中的建筑短命案例只是大中城市的冰山一角,而且伴随城市化运动向三四线城市的推进,目前很多中小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建筑被拆除,建筑短命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化的继续进行,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3国内外建筑寿命对比设计使用年限以计算结构可靠度所依据的年限为依据。设计使用年限的取值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结构和构件在正常维护条件下能保持其使用功能,而不需进行大修和加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了普通房屋和构筑物其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而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其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表2.3所示为设计使用年限标准。表2.3设计使用年限标准Tab.2.3constructiondesignservicelife结构类型设计年限临时性结构5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25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100年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明确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一时段,在设计时段内,只需正常的维护而不需大修就能完成设定的功能,即房屋建筑在正常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下所应达到的使用年限。国外发达国家制定的关于建筑设计使用寿命的相关条例与国内的规范大致相同。日本建筑学会规范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将建筑分为长期等级建筑、标准等级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和一般等级住宅(设计使用年限65年)。欧洲标准《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房屋建筑和其他普通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与GB50068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相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流动人口增加及人们生活居住观念的提高,东亚地区的住宅普遍均呈现30-40年的使用周期,造成大量短命建筑的出现。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曾指出台湾成功大学选取11000个样本(被拆除的建筑物)进行统计,经过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国内20-30年的建筑物占大部分,甚至还存在刚刚建成一两年就被拆掉,而且样本中寿命超过50年的建筑物屈指可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为23.21年,而日本学者1986年通过对上万栋拆除建筑的统计18 2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1分析推算其建筑生命周期为38.2年,欧洲发达国家建筑平均寿命则超过80年。表2.4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筑平均寿命对比。表2.4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筑寿命对比Tab.2.4Contrastingthelifeofthebuilding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国家重要建筑设计耐一般建筑设计耐重要建筑实际使一般建筑实际使久年限久年限用年限用年限中国10050—1007023.21日本10050—100-38.2挪威10050—100>10070-90英国10050—100>100132美国10050—100>10074德国10050—100>10063.8荷兰10050—100>10071.5西班牙10050—100>10077奥地利10050—100>10080法国10050—100>100102.9根据表2.4的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在同样标准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下,我国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寿命的一半。相比其他国家:不及日本的一半,美国、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的1/3,英国的1/6,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破坏,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综合环境、社会、资源各方面延长建筑寿命将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2.2短命建筑的影响性评价城市的更新运动也必然会伴随建筑物的新旧交替,但是目前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已经完全超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平,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交替造成建筑的非正常死亡,产生大量短命建筑。大量短命建筑的出现造成大量的资源、能源的浪费与消耗,影响地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致使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资源污染问题频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建筑短命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才1宋春华,全寿命、高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住宅性能认定.,住宅科技,2004(9):3-7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延长建筑寿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2.1对资源、能源产生的影响建筑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其也是资源高度集中、高能耗的行业之一。2我国每年新建筑的建筑总量位于世界首位。据调查每年新建面积为20亿m时,就相当于全世界有40%的建筑材料在拆建过程被消化、浪费,这其中包括水泥、钢材、水等不2可再生自然资源。据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有1.2亿m的房屋被拆除,而2002年2新建商品房竣工面积为3.2亿m,拆除面积占新建面积的37.5%。到2003年,拆除面22积达到1.61亿m,较2002年同比增长34.2%,而2003年新建商品房为3.9亿m,同2比增长41.3%。以2002年为例,若新建房屋每m钢材需用量为60kg,水泥需要量为200kg,则2002年总计浪费了720万吨钢材与2400万吨水泥。若以每吨钢材单价为3300元,每吨水泥单价为310元计算,则2002年进水泥、钢材两种建造材料就造成了312亿元的经济损失。若每生产1吨钢材需741kg原煤,每生产1吨水泥需145原煤计算,则2002年共造成了881.5万吨原煤的浪费。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之大不可想象,伴随近几年城市化速率的加快,资源的浪费之大更是不可估量。与此同时,大量的短命建筑被拆除也会伴随大量建筑垃圾的出现,很多建筑垃圾没有专门的堆积地点,造成垃圾占用大量的土地致使土地资源的浪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特点使得人均土地面积较小,加上大量土地被建筑垃圾,凸显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按照国际统一测算方法及国内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确定每万吨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场地的土地为1亩,目前我国产生的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场地面积为10万亩,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土地被占用,造成更多的土地资源的浪费。2.2.2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筑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原有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筑的建设。正常的城市化发展都会经历这两个阶段,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建筑短命现象中,由于大部分建筑的非正常死亡,造成城市更新中这两阶段的频繁出现,也就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建筑的重复拆除与建造,也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但是建筑短命现象下的破坏将会更加严重,如图2.2所示。20 2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对短命建筑状态资源拆建活动环拆建活动境的负拆建活动面长寿建筑状态影拆建活动响50100年图2.2建筑拆除和建设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Fig2.2Theenvironmentalimpactbetweenbuildingdemolitionandconstructionstage将从图2.2中可以看出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长寿建筑当使用年限接近100年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反观使用年限仅仅10-20年的建筑,虽然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小,但是在100年的时限中反复的4-5次的拆除与重建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长寿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全国建筑都效仿短命建筑的模式,那将会给社会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加剧了温室效应,也对环境造成了其他污染。建筑物从原材料的选取,开山取石,工业加工生产水泥、石灰等材料中产生大量的CO2,也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建筑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整合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大型机械的施工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运营阶段中取暖和制冷设备的使用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当前,我国的建筑拆除行业依旧采用传统拆除方式即爆破拆除,不具备环保能力。建筑物的频繁拆建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垃圾,建筑拆除后,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积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水质等环境污染。2.2.3对社会经济财产产生的影响建筑物是集人力、物力与财力于一体的特殊产品,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缩短造成巨额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流失。建筑物的频繁拆建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高级经济师顾海波算了一笔“建筑短命”浪费账:2009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201.89亿m2,按2照单价1300元/m计算,使用寿命从30年延长至50年,可节约17.54万亿元。以单体建筑物的拆除为例—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该建筑物建设成本2000万元,按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实际使用寿命13年计算,建筑物的拆除造成1.34亿元的浪费。图2.3所示为建筑寿命对经济财产的影响。图2.3建筑寿命对经济财产的影响Fig2.3Theservicelifeofthebuildingtoimpactonpropertyeconomic图片来源:引用论文-中国建筑短命现象初探从图2.3可以看出短命建筑寿命对建筑固定资产值的损失比例接近80%,长寿建筑则仅仅浪费建筑物固定资产值的20%左右,而且长寿建筑的剩余20%的残值也可以通过回收获得部分的资产补偿,更加减少了经济的损失,而短命建筑一般产生的固定资产80%的经济损失相比总资产几乎不会得到任何的经济补偿。2.2.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建筑作为城市系统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履行对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物质场所职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承载着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对于城市中的大多数建筑而言,从结构到造型,从外墙材料到内部装饰,其中或多或少的也都能反应出当时人们所处年代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状态。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所附有的历史性记忆都逐渐形成了城市文化甚至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城市的更新运动造成大量历史建筑物的拆除。当很多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被拆除成为记忆的时候,人们逐渐发现城市的发展缺少了文化的传承。而历史建筑的存在就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旧建筑的存在实现了城市文化延续的可能性。现今城市的快速发展致使建筑短命现象愈加严峻,全国各地大量建筑被拆除,其中很多是古建筑,它们的拆除不仅阻碍城市文化延续,也降低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此外,依照GB50068规定我国普通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出22 2我国建筑寿命缩短的现状及影响评价让最高年限居住为70年,商业、旅游和娱乐用的为40年,其他为50年。从上述法律规范的条例中看出我国建筑物使用时间为最少为40年,而短命建筑的使用时间只有近20年,大大缩短法律的规定时限,因此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建筑物的使用权人权利受到侵害,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各地因为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现象也是频繁发生,甚至有些影响到全国范围,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短命建筑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旧城改造运动中,这部分建筑一般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物权分界模糊,在拆迁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分裂。伴随国内房地产高房价的重压之下,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已经耗尽家里全部积蓄,加之国内关于拆迁补偿标准落实的不彻底性,很多人钻法律规范的空隙加盖楼房以获取额外的拆迁补偿费;还有部分业主为了得到高额的补偿款,不配合地方部门的拆迁活动,这就是各地经常出现的“钉子户”现象,也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建筑短命现象对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详细分析其影响。其中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分析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并结合各种数据更加清晰准确的突出建筑短命现象的危害性,同时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延长建筑寿命措施建立的必要性。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 4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分析3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提取本章通过文献综述统计影响建筑短命的各种因素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然后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分析得出影响建筑短命的关键因素,同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值并排序。3.1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筛选3.1.1因素选取的原则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选取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行性和层次性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选取的指标具有科学性,提供后续研究的准确性。②系统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能够系统地反映对建筑寿命的影响,并基于多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③综合性原则影响建筑寿命因素选取包含社会、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仅仅对某单一要素进行分析,很可能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建筑短命现象。因此建筑短命现象影响因素研究应从整体的联系出发,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获取最优的结果。④层次性原则由于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因素的选取要有层次性,按照一定的梯度选取影响因素,避免因素间的相容性,提高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能单纯的从现象表面去研究影响因素,要利用多种指标,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研究和评价,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综合性的因素指标,为建筑寿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1.2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识别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通过文献回顾,确定影响建筑寿命的暂定因素,再进一步进行修正、讨论,确定最终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问卷设计与发放提供依据。文献研究方法识别成功因素。文献研究法是对与自己所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阅读或浏览,并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加深对所研究事物的认识,并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识别影响建筑短命主要因素的步骤如下:①搜集文献。这一过程主要借助中国知网收集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与之相关的中文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外文文献资料,以及文献中所涉及案例的背景、评论等网络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②文献整理和汇总。首先将收集到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汇总与整理,识别出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③文献综述。按照研究需要,将提取、整理与汇总的影响因素有条理的表述出来。通过细致的文献研究,论文详细阐述了部分文献中涉及的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如下:[2]J.Jacobs(1961)通过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建筑师、政府和建设单位)促使大量的建筑在城市更新运动中提前结束生命,同时指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的建筑物建筑物也不会使用长久。[4]O’Connor(2004)通过对227栋拆除建筑调查发现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有土地稀缺产生价值的骤增,建筑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居住的需求,建筑质量问题和建筑设计缺乏灵活性等。[5]Pearce(2004)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参与方的利益博弈是造成大量建筑频繁拆建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旧建筑缺乏改造和维护也是建筑物被提前拆除的主要因素。[7]ItardandKlunder(2007)通过研究分析指出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人们的社会和生活理念、新的设计理念及建筑物的技术和维护成本等。[9]BullenandLove(2010)提出建筑的短命现象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指出建筑物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物的适应性差。[52]刘贵文等(2013)选取影响建筑拆除的内部因素(建筑楼层、建筑结构和建筑面积)和外部因素(建筑离最近交通枢纽的距离、建筑离最近商业中心的距离、土地类别、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率、工业增加值变化率和城市人口变化率),通过对江北区2011年拆除的1733栋建筑物研究例证分析得出:外部因素对建筑寿命的影响较大;建筑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但是土地开发潜能大且拆迁补偿成本较低的建筑更容易造成建筑寿命缩短;同时补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和政绩驱动因素也会造成建筑的频繁拆建。[53]胡可(2010)研究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危害进而分析影响建筑短命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建筑层面因素(三边工程、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施工人员素质低、建筑功能适用性差、烂尾楼和建筑运营不佳)、规划层面因素(城市规划追求用地效益、形象工程、规划的协调性及预见性不强和初期规划违规)和社会层面因素(政府决策部门权力集中、部分官员盲目的政绩观、政府对重新规划权和拆迁权的绝对拥有、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并通过案例的收集和分析粗略指出:城市规划追求用地效益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建筑质量因素对建筑短命现象的产26 4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分析生影响较小。[54]任波、罗倩蓉(2011)首先提出近几年的城市更新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导致建筑寿命过短,从背景因素与直接因素分析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背景因素主要从经济因素与人口增长因素来进行研究,而直接因素研究建筑寿命体现在城市规划与政府决策、建筑设计、建筑质量、人口与家庭结构、土地价值与权属等方面。通过对大渡口区拆迁建筑的分析指出:城市规划与政府决策对建筑寿命的缩短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补充捎带式拆迁范围的认定也是影响建筑寿命的重要因素,建筑质量因素对建筑寿命的影响不明显,人口和家庭结构中人均较小的老式住房将难以满足需求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低容积率、底层的建筑注定会被高容积率的高层建筑所取代及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权属因素将持续影响建筑的寿命。[55]雷鸣(2010)研究分析指出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为:因为设计落后、施工偷工减料等造成的质量隐患和豆腐渣工程的存在,因土地价值骤增及参与者的利益追求,暴力驱使,炒房团的投机行为和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及部分领导片面追求政绩、形象等。通过调查显示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及部分领导片面追求政绩、形象因素最重要,而建筑物的质量和豆腐渣工程的存在对建筑寿命的缩短影响不明显。[26]沈金箴(2008)指出“短命建筑”的三个特点:即被拆除的建筑大部分是“身体强壮”;建筑短命现象既出现在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在内陆欠发达城市,且建筑拆除时间较为集中,表明相当部分城市已进入规模化的城市更新阶段;影响建筑寿命缩短的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占主导,建筑自身因素也比较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诱因。[8]路忽玲、周介竹(2008)分析指出建筑物自身的质量问题,部分官员的政绩观、城市规划的短视和可持续发展观薄弱等原因引发建筑短命现象的产生。[9]张旭、石玲莉、张奔牛(2010)则提出城市规划的短视和缺少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的强硬制约手段和设计的不可持续性是影响建筑寿命的重要因素,当然建筑自身的质量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0][11]吴振华、程方(2010),吴庭、杨庆(2009)从内因与外因层面分析建筑短命现象,性能差是内因主要体现,外因包含为建筑质量差,城市规划不科学和形象工程的增多等因素,其中外因是影响建筑短命现象的主要因素。[12]海伟(2010)通过近几年发生的短命建筑案例分析得出在频繁拆建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利益博弈因素是影响建筑寿命的最主要因素,建筑的施工质量和设计缺陷也是造成建筑被提前拆除的因素之一,同时指出部分官员的盲目政绩观和质量监管力度不够也会造成大量短命建筑的出现。[56]除上述因素外,陈宁(2006)补充了“旧建筑改造落后”因素因增加了改造的成[57]本费用,致使企业规避对旧建筑的改造,产生大量的短命建筑。刘云佳(2005)和费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8]梦雅(2013)补充了“建筑材料和技术”因素,建筑施工过程中因大量使用质量低劣[11][59]的建筑材料或落后的施工技术使得建筑物存在质量隐患。张旭等(2011)、魏秀本[60](2001)补充了“质量检测工具落后”因素;王炜等(2010)补充“棚户区的改造”[57]因素;刘云佳(2005)指出“施工单位人员人员素质低”也是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上述的影响因素均对建筑短命有一定的影响,总结相应的文献及论文对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初步确定影响建筑短命的30个因素,见表3.1所示。表3.1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的第一轮识别Table3.1Thefirstroundidentificationofinfluencefactorsofbuildinglife序号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文献来源J.Jacobs(1961)O’Connor(2004)ItardandKlunder(2007)刘贵文等(2013)任波等(2011)陈健(2007)胡可(2010)吴振华(2007)王金锁(2004)苏红霞(2008)王廷信(2009)王红兵等(2006)1设计师的设计缺陷左昌实等(2008)雷鸣(2010)牛立文(2011)王立夫(2008)吴庭等(2009)刘云佳(2005)徐寿松(2007)卢漫(2012)王炜等(2010)张锦秋(2012)陈冠宏(2012)海玮(2010)马云龙(2012)张星海(2010)叶檀(2013)叶耀先(2009)任波等(2011)陈健(2007)胡可(2010)吴振华(2007)苏红霞(2008)王微等(2012)牛桂敏(2007)叶祝颐(2012)于鸿(2012)王红兵等(2006)左昌实等(2008)雷鸣(2010)牛立文(2011)宋翔宇(2012)姜继兴(2007)路忽玲等(2008)张旭等(2011)2城市规划预测性短视洪可柱(2007)王立夫(2008)吴庭等(2009)刘云佳(2005)陈宁(2006)徐寿松(2007)王炜等(2010)沈金箴(2008)陈冠宏(2012)高岩(2011)徐伟明等(2011)杨明生(2011)方可(1998)潘一红(2012)张星海(2010)季元振(2011)王亚伟(2011)建筑物建设审批程序陈冠宏(2012)高岩(2011)徐伟明等(2011)胡可(2010)3不规范J.Jacobs(1961)Pearce(2004)郭荔(2011)王桢桢(2011)雷鸣(2010)张坦贤(2010)宋翔宇(2012)路忽玲等(2008)吴庭等(2009)4参与方利益纠纷王炜等(2010)张锦秋(2012)陈冠宏(2012)徐伟明等(2011)海玮(2010)叶檀(2013)三边工程(边勘察、苏红霞(2008)牛立文(2011)刘云佳(2005)徐寿松(2007)胡5边设计、边施工)可(2010)28 4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分析6棚户区的改造张旭等(2011)王炜等(2010)吴振华(2007)王金锁(2004)苏红霞(2008)王红兵等(2006)施工中存在的偷工减左昌实等(2008)雷鸣(2010)牛立文(2011)宋翔宇(2012)张7料,以次充好现象旭等(2011)徐寿松(2007)陈冠宏(2012)杨明生(2011)海玮(2010)潘一红(2012)胡可(2010)O’Connor(2004)吴振华(2007)王金锁(2004)苏红霞(2008)路质量监管监督力度不8忽玲等(2008)张旭等(2011)洪可柱(2007)刘云佳(2005)徐够寿松(2007)陈冠宏(2012)徐伟明等(2011)张星海(2010)9烂尾楼胡可(2010)沈金箴(2008)10建筑物装饰不科学卢漫(2012)段桂苟(2011)洪可柱(2007)陈冀竣(2006)建筑物用途的不合理胡可(2010)任波等(2011)张爽(2010)陈健(2007)11使用12建筑物运营效益不佳高岩(2011)胡可(2010)张旭等(2011)叶祝颐(2012)O’Connor(2004)BullenandLove(2010)王红兵等(2006)吴庭等13建筑功能缺陷(2009)沈金箴(2008)缺乏对建筑物的定期Pearce(2004)王金锁(2004)段桂苟(2011)陈健(2007)胡可14维护和修缮(2010)舞月飞(2011)王立夫(2008)陈宁(2006)段桂苟(2011)方可15旧建筑改造落后(1998)张锦秋(2013)翁依(2009)蒋玲(2009)季元振(2011)陈冀竣(2006)张爽(2010)16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方可(1998)张锦秋(2013)叶耀先(2009)牛立文(2011)王金锁(2004)王廷信(2009)张坦贤(2010)舞月飞(2011)刘17除旧迎新云佳(2005)沈金箴(2008)陈冠宏(2012)季元振(2011)王亚伟(2011)ItardandKlunder(2007)18炒房团投资买房雷鸣(2010)土地再开发价值的增O’Connor(2004)雷鸣(2010)王炜等(2010)段桂苟(2011)杨明19加导致土地的开发速生(2011)刘贵文等(2013)任波等(2011)陈健(2007)率加快ItardandKlunder(2007)张旭等(2011)王炜等(2010)段桂苟(2011)20城市化速度过快胡艺(2010)胡可(2010)叶林标(2007)雷鸣(2010)张旭等(2011)刘云佳(2005)陈宁21建筑材料和技术(2006)王炜等(2010)2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tardandKlunder(2007)刘云佳(2005)陈宁(2006)王炜等(2010)2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沈金箴(2008)马云龙(2012)王亚伟(2011)刘贵文等(2013)任波等(2011)陈健(2007)胡可(2010)23人口因素刘贵文等(2013)任波等(2011)陈健(2007)苏红霞(2008)叶祝颐(2012)王红兵等(2006)宋翔宇(201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24洪可柱(2007)徐寿松(2007)徐伟明等(2011)杨榕等(2012)善王亚伟(2011)陈健(2007)胡可(2010)高岩(2011)张星海(2010)建筑物拆除审批程序25不透明吴振华(2007)牛桂敏(2007)叶祝颐(2012)左昌实等(2008)雷鸣(2010)张坦贤(2010)路忽玲等(2008)洪可柱(2007)吴26城市形象工程的增加庭等(2009)王炜等(2010)沈金箴(2008)陈冠宏(2012)高岩(2011)潘从武(2010)27施工单位人员素质低刘云佳(2005)政府对重新规划权和王微等(2012)王桢桢(2011)王炜等(2010)胡可(2010)徐寿28拆迁权的绝对拥有松(2007)沈金箴(2008)牛桂敏(2007)叶祝颐(2012)王红兵等(2006)左昌实等(2008)雷鸣(2010)牛立文(2011)张坦贤(2010)舞月飞(2011)路忽部分官员盲目的政绩29玲等(2008)张旭等(2011)冯海宁(2010)王炜等(2010)陈冠观宏(2012)杨明生(2011)潘从武(2010)张星海(2010)叶檀(2013)陈健(2007)胡可(2010)30质量检测工具落后张旭等(2011)魏秀本(2001)3.1.3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确定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初步选取的30个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进行第二轮筛选。通过电子邮件、问卷星发放问卷等联系方式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专家,各专家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调查问卷见附录A。选择的专家组成结构主要有房地产公司高管、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与高级工程师、设计单位部门领导、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等。专家的组成结构包含了不同单位、不同工作职位与工作经验的专家,从不同视角收集信息,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从发出的18份专家咨询表中收回17份,经过综合分析,其中有效咨询表为30 4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分析15份。通过专家咨询表,对各专家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影响建筑短命的重要因素。模糊数学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它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模糊数学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是描述人脑思维处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根据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模糊现象往往很难用集合进行描述,也很难弄清楚外延的概念。某元素不能简单的认为属于某集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某集合。隶属度的概念就是这种程度的具体数,这个数在0-1之间,数值越大隶属度越高。将第一轮选取的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作为一个模糊集合,将其中的每一个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元素,分析每个影响因素的隶属度。Ai为第i个评价指标,Mi为专家选择总次数,该指标隶属度为:MiRi(3.1)15若Ri值很大程度上接近1,则Ai很大程度上属于Mi。统计分析15份有效的专家咨询表,对30个影响因素的隶属度进行分析,去除隶属度小于0.3的影响因素。通过这种方法有6个影响因素被剔除,有24个影响因素被保留下来。这24个影响因素为本研究最终确定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被删除的6个影响因素为:①棚户区的改造②炒房团投资买房③建筑材料与技术④施工单位人员素质低⑤质量检测工具落后⑥除旧迎新根据建筑短命影响因素的选取原则,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影响建筑短命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初步识别出30个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其次运用专家咨询法,发放专家调查问卷,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24项影响建筑短命的因素,如表3.2所示。表3.2建筑短命的影响因素Tab.3.2Theinfluencefactorsofbuildinglife编号影响因子编号影响因子f1设计师的设计缺陷f13缺乏对建筑物的定期维护和修缮f2城市规划预测性短视f14旧建筑改造落后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3建筑物建设审批程序不规范f15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f4参与方利益纠纷f16土地再开发价值的增加导致土地的开发速率加快f5三边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f17城市化速度过快f6施工中存在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f18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f7质量监管监督力度不够f19人口因素f8烂尾楼f20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f9建筑物装饰不科学f21建筑物拆除审批程序不透明f10建筑物用途的不合理使用f22城市形象工程的增加f11建筑物运营效益不佳f23政府对重新规划权和拆迁权的绝对拥有f12建筑功能缺陷f24部分官员盲目的政绩观3.2问卷调查3.2.1问卷设计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影响建筑短命因素的得分评价。第一部分的目的是对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了解包括工作性质、工作年限和所处部门等;第二部分的目的是基于选取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重要性评分,收集所有调查者的评分,通过分析处理确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大小。调查基于Likert等级量表,采用了1-5级打分法(即影响最大为5分,影响最小为1分)。3.2.2问卷调查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建筑行业或者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人员,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人员等与建筑有直接关系的人员,还包括政府质检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及普通民众等间接与建筑相关的人员(问卷调查见附录B)。问卷主要是以纸质问卷为主,网上问卷为辅的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历时3周,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252份,回收率为42%。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的检索,确定有效的问卷200份。3.3调查结果分析3.3.1调查对象分析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确定受访者的工作属性、年龄和学历有以下分布:32 4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分析受访者工作单位35.16%0.40.323.44%16.41%15.63%0.27.81%0.11.56%0选中人数百分比图3.1受访者工作单位Fig.3.1Respondentsworkingunit从图3.1中可以看出回收问卷中建设单位的比例最高,占35.61%,其次是施工单位和政府部门,分别所占比例为23.44%和16.41%,由于本次调查的建筑短命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问卷发放对象包括社会的普通民众,其比例包含在其它中。3.15%0.00%受访者学历9.45%6.30%a.高中以下学历b.高中(或中专)学历c.大专学历42.52%38.58%d.本科生学历e.研究生学历图3.2受访者学历Fig.3.2Respondentsdegree从图中可以看出问卷调查者的学历大部分是研究生学历,本科生学历的占38.58%,而大专、博士或者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均较少,可以避免因主观的臆想而降低问卷调查的有效性。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受访者工作年限15.63%a.0-2年b.3-5年35.16%9.38%c.6-10年35.94%3.91%d.11-15年13.28%e.16年及以上图3.3受访者工作年限Fig.3.3Respondentsworkingyears根据回收问卷的整理可知,0-5年工作年限的占总数的70%,其中0-2年和3-5年的各占一半,6-10年的占15.63%,其余是工作年限10年以上,新生力军的加入可以更好的推动新的技术、观念的运用,对延长建筑寿命有更新的理解,增加问卷结果的有效性。3.3.2影响因素结果分析①因子分析概念因子分析是从研究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的技术,根据变量间具有的相关性,将相关性较强的归为一个公共因子,达到减少变量数量的目的。②因子分析模型建立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为:假设原有变量有n个,这n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便于研究,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用f1,f2,f3,,,fn表示,其中fi(i=1,2,3,,,n)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