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导读:大学生和学生方面的论文怎么写。此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优秀范文供大学生们写作这类毕业论文参考阅读,希望文章中某论文研究会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帮助。(1。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2。哈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滨150000)摘要: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业需要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以地方化为切入点,以学生业为导向,以课程与学生业出口的关联度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大学课程设置经验,重新构建体现应用型人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案
2、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活动课导入式教学法,建立三维一体个性化教学方法.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业指导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3)20026002大学生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重点关注,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1995年5月12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高等院校开设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积极开展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主业.目前,许多高校为促进大学生业都开设业指导课程,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高校业指导课程设立较晚,教育体系和机制都不够成熟.以,有学者认为目前高校缺乏对
3、业指导课程足够重视且教授内容上,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师资数量与质量相对欠缺等等.此,加强对大学生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发掘自我潜能,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涵1。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涵教育部高等教育毕业生指导中心《大学生毕业指导》中对业指导的含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分.狭义的业指导是给要求业的劳动者传递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做‘红娘’.广义的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
4、,汇集、传递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业指导还应包括业政策导向,以及与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业指导课高校是一门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时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大学生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业观,使大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选择职业,提高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自身未来的发展.高校要通过业指导课教学,应使大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首先,态度层面上,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
5、发展树立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观和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努大学生和学生论文研究力付出努力.其次,知识层面上,使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有深入了解对自的能力、职业的特性以及当前社会环境能够清晰认识掌握业形势与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再次,技能层面上,大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求职技能、正确业选择技能等,通过课程教授,使学生的项技能得以提高,比沟通技能、应急技能、处理问题能等.2。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业指导
6、课程是高校教育必修课程一,具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以培养学生正确择业观和提高学生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以职业教育和个人发展为教育重点,从学生中实践的问题入手,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新、科学思维方式.自主学会交流、做事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自我素养和品质.理论依据:课程团队通过几年的实践活动,融入了大学生的特点,最终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四大成熟理论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舒伯的终身职业发展理论、帕森斯的特质素论,以及里登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把这些理论作为该课程的理论支撑.
7、现实基础:当前学生存的困惑主要有: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正视和解决学生存的现实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构成了本课程设计的现实基础.职业教育课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本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原创shuoshilunargin-top:5px;margin-right:10px;text-align:center;float:left;argin-left:10px;border:1pxsolid#ddd;border-bottom:2pxsolid#ddd;po
8、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cursor:pointer;">大学生专业电大论文如何写26041474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时也能使大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知识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意义.案例教学法着重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以创造良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时巩固了学生学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