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

ID:23611446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9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_第1页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_第2页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_第3页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_第4页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3)24-0186-02  一、身体美学工厂  人们已不能阻止自己将目光聚焦于“身体”这一物质存在,对它的关注度已上升到人类几千年历史之最。围绕着“身体”这一主题,似乎掀起了一个巨大的“身体美学化”[1]浪潮,各色关于身体的产业使得全球似乎都成为一个庞大的身体美学的工厂。走在街头,每一个身体都衣着光鲜;广告里,身体元素的参与无处不在;医学界,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如今恐怕要让位于对身体美的关注;甚至在文学界,“下半身”写作也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然而,“身

2、体”热并不是原来即如此。从传统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身体经历了一个从功能性到美学性转变的过程,简单来看,“身体”有如下方面的变化:  一是身体从被压制到被解放。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儒家看来,身体需要用伦理道德去制约,以免耽溺于肉欲。至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身体套上牢牢的枷锁。直至20世纪,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东来,身体才逐渐解放。在西方,身体也难免被压制的命运。早在柏拉图时,“身体”就已被设置在了灵魂的对立面。他在《斐多篇》中认为,死亡只是身体的死亡而已,它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2]13。柏

3、拉图确立了身体和灵魂的对立“二元论”,赞赏灵魂的不朽,而对身体嗤之以鼻。中世纪,教会和修道院的兴盛史则相对应地构成了“身体”的苦累史,教会倡导苦行、祈祷、斋戒、克己,追求在对身体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达到灵魂与上帝的同在。中世纪后,科学击退神学,理性占据了高地,但却也再一次将身体压制在了理性主义之下。直到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福柯等才从理论上确立了身体在当下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身体展现方式的古今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对“言”与“意”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最典型的是“得意忘言”说。这形成了古代的审美观,重在言外之意而不求

4、直露。因而在身体展现方面,自然不能开口直言,言无不尽。比如,《诗经》的《卫风?硕人》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即通过比喻来描绘了一个美人的姿态容貌,没有直言,却给人无限遐想。反观当下现代社会,身体以图像化的形式不断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已剥去传统社会中蒙在身体表层的柔纱,将身体去魅,在身体美学化的过程中,使“身体”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  三是身体展现的形象之比较。传统社会中,人类的身体呈现出一个自然本真的状态,追求端庄、美丽,并且更加注重从内在精神上提升,通过修德养性来使外貌和精神达到和谐自然的境地。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的身体已发生了千变

5、万化。它更为崇尚人工美化,或化妆、或整形、或名贵服饰。当下的身体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身体的展现呈现出趋同化、标准化的倾向,如诸多对“范冰冰”标准脸的模仿。  由上分析可知,现代社会已出现“身体美学化”的转向,它取代了传统社会重视精神和理性的位置,独占鳌头。人们已将追求身体的美学化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开始重视这个躯壳给人们带来的强烈满足感。但我们也看到,标准化了的身体是单调的、乏味的、浅薄的。那么,身体美学化的潮流从何而来?  二、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一举推翻了理性的精神后台,以“反现代主义”的姿态横扫建筑

6、界、文化界、艺术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消解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化、统一性、标准化和深度感等为信条,做出了各种探索感性、本真自我、平面感的尝试。在这场文化战争中,后现代主义以它开放式的策略赢得了大众的青睐,让人们畅游在感性的游戏中欲罢不能,在影像的狂欢中忘乎所以。  而视觉文化,则是后现代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我们称之为分离的、破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好从视觉上加以想象和理解,就好像它在19世纪经典地呈现在报纸与小说中一

7、样。”[3]4可见,视觉文化随着后现代而来,后现代主义在胜利的欢庆中,带着大众迎来了视觉文化这一世界进程。  那么,何为视觉文化?在学者周宪的视觉文化研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视觉文化的历史概括: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较早地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敏锐地把握到电影将给人类认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之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大大丰富了视觉文化概念的内涵;麦克卢汉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这种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对受众的效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4]。诸多视觉文化研究者都认识到了视觉文化对世界

8、的改变,正如海德格尔说的,这是“世界图像的兴起: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