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0862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对”在第一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在第一次 主题研究课作为我校一种以实践体验为取向的新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多学科交织成一个无形的知识网。师生在同一主题下,多角度、多元化进行讨论、合作、研究、实践。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探究学习,开拓和延伸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他们乐于发现,勤于思考,学会了搜集资料,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全人发展。 本学期,我们组迎来了一年级新生,刚刚迈入新生活的他们,犹如初吐嫩芽的春笋,正期待着雨露滋润。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渡过小幼衔接,逐步养成好习惯,拥有一个快乐、健康、难忘的一年级生活?主题研究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留给孩子们一个无拘束的展示平台。 包罗万象的“第一次” 小学一年级
2、第一学期是孩子社会化开始的阶段,能否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顺利转化角色意识,是他们漫漫人生跑道上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心理学中提出首因效应一样。第一次体验如果是规则、有序的,孩子就会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则、有顺序。确切地说,第一次是孩子掌握是非的初始阶段,如果最初孩子知道、看到的是正确的,那么,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就都是正面教育,正所谓“先入为主”。 所以,我们将本学期的主题研究活动,制定为“第一次”5。屈指数来,孩子们要体验的第一次太多了,纷繁杂乱。为了更好地落实主题研究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共同商讨,海纳百川,将落脚点定位为三方面。 第一方面:在校“生活第一次”,包括
3、第一次喝水、第一次上下楼、第一次上厕所、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码放物品…… 第二方面:在校“交往第一次”,包括与老师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如怎样处理冲突、怎样问好…… 第三方面:在校“学习第一次”,包括第一次提问、第一次记事、第一次精彩两分钟、第一次互动、第一次考试、第一次使用学具、第一次小组讨论…… 为了将“第一次”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不断扩大,发挥第一次“正能量”的作用,我们采用了“讨论”“示范”“视频演示”“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多感官、多角度的参与中,理解第一次的重要,落实第一次的实效,为后来“第n次”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在校“生活第一次” 10月份,一年级入学的孩子们
4、开始全天课程。孩子们迎来在学校的第一次吃饭,没有了家人们细心的呵护和不厌其烦的督促,在有限的时间内,孩子们不仅要吃好吃饱,还要自己负责所有的整理工作,这个看似简单的第一次,却包含了太多的问题。为了打好这第一仗,老师事先请孩子们带着“中午吃饭,我要如何做,才能成为健康的小学生”5这一问题去搜集材料,孩子们可以通过照一照、画一画、摄一摄、写一写的形式进行汇报。利用班会时间,我们进行了全班展示交流,孩子们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他们、爸爸妈妈、朋友们吃饭时的情景,并发表了各自的感想。最终总结出,健康的小学生吃饭前中后分别要做到的要求。老师还根据孩子们总结的要求,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儿歌。 2.在校“交往第一次
5、” 孩子们走入群体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因为想与同伴玩耍,却又不知如何表达,便采用身体碰撞的方式,引起同伴的注意,同学间的小摩擦,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产生了,而且屡屡发生。其实,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在幼儿园也会出现,但那时更多的是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升入小学后,他们的角色已经转变,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这样的小摩擦。 老师利用班务十分钟的时间,开设了“解决小苦恼”的活动,请孩子们自己讲一讲他在与人交往时的小困惑,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孩子们在自主讨论中,认识到要想和小伙伴更好地交往,学会主动沟通是前提,只有友善地表达自己的交友愿望,
6、才能让别人接纳你。 3.在校“学习第一次” 我们的课堂虽然是不同的课堂,却呈现了相同的场景,孩子们用无声的肢体语言进行有序地交流。课堂上,学生的“小拳头”是补充,“小钩子”是提问,两手食指一交叉就是错误,小手一张一合,就像星星在闪烁,那是告诉老师,我还没发过言,请叫我吧!无声的手语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也创设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我们各学科对课堂要求的统一,减少了学生对规则认识的混乱,这关键的第一讲为后面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效果与反思5 通过开学初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很多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了小学生活,以及自己的第一个社会角色。孩子们通过“第一次”的学习渐渐成长了起来。在实践研
7、究中,我们不断思考前行,进一步推进主题研究课的实施,以下两个方面是未来需要师生认真落实的。 第一,尽管孩子们有了许多变化,但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学习,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细致,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怎样的细致都不为过,如果再细致些,交流、分析和预设可能就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更有益处,也能更好地避免出现“分化”的情况。又如,敏感,或者更应该称为敏锐,观察到、了解到学生在“第一次”中的细微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