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94071
大小:68.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09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十大隐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十大隐患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十大隐患,很值得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新唐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五代后晋国王庄公,英勇善战,成绩辉煌,后因“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安豫可以亡身。”孟子亦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贞观政要》中说:“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则安,乐以忘忧则危。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如此,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也如此。 当前,举
2、国上下一片欢呼我国经济的大好形势!的确,经济形势是大好。在改革开放前2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以近乎9.3%的速度增长。如以1978年到2003年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特别是去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9.9%的增长;同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下降到6.7%,同年上半年,仍保持8.2%的增长;第三季度,“非典”过后,又上升到9.1%。前三季度合计增长8.5%。据官方预计2003年全年GDP增长可达8.5%。这是—个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如果放眼世界,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又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无疑中国是世界第一。从较长一点时间考察,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26年
3、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今天的11多万亿人民币,增长了20多倍。按长规的增长曲线,基数越大,增长越慢,但在中国似乎出现了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实行工业化。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最为便宜;特别是大批农民陆续进城,将会使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缓慢上升,但较长时期仍维持或压缩在较低程度上。还有外资的大量涌进,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的“列车”仍在快车道上迅速奔驰。中国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电视机
4、、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棉花、水产品、水果等,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钢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别达到欧、美、日的总和。在建筑业方面,每年的开工和竣工量都已超过欧、美、日的总和。越来越多的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风景这边独好”!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还有人说:“这只是恢复性地增长”。较多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增长周期,这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官方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香港《商报》2003年11月6日发表社评说:“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谈不上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充其量只是为今
5、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只是刚刚开始。”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还有外国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对于以上一些看法,我不敢完全苟同。我认为,形势越是大好,头脑越要冷静。不客气地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头脑已经发热,但还没到发烫的程度。虽然说这些话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是出于好意,但认识上比较浅薄,为表面现象所障目,对形势缺少理性分析。我认为,作为领导者,
6、作为学者、经济学家,要有良知,要说实话,千万不能跟随媒体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头脑发热。大好形势是事实,经济增长逼近10%,确实喜人,应当充分肯定,但不能陶醉其中,忘乎所以!形势越是大好,越要冷静,越要认真理性思索在大好形势背后,是否还隐藏有某种或某些隐患、风险甚至危机的因素? 在我看来,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的,如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等,通常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在一定时
7、期内,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稳定,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仅靠这种方法取得的经济高增长和高速度是很难持久的,而且会引发出种种后患。因为:(1)政府原本职能,对市场而言,在于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充当市场主体,更不能代替市场力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主体,不利于市场及其内生机制的形成,从而也不利于市场化及其发展。(2)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应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