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88507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在高职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在高职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分析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的概念以及高职造价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应实现教学模式的对接、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与教学课程设置的结合,并进行师资力量的整合。 【关键词】高职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造价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27-02 一、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分析 所谓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就是学习中,学生像企业的技术人员一样,是工作的主体,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师进行辅导和引导
2、。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教师不是任务的完成者,而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培养了工作独立性,也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对学生来说,通过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他们比传统的讲授专业知识更能学到学以致用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建筑行业新员工入职现状7 在企业的经历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很少有能马上独立进行岗位工作的。就算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也不知道从何开始,如何结束。企业通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人员去开展新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既耗时耗材也耗力。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培训,企业一般3~6个月时间就可以培养出能独立进
3、行岗位工作的初级技术人才。 (二)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 企业一般采用师傅带徒弟,一带一,或是一带几的模式。培养技能一般不需要特别开课,就在工作中培养。工作过程就是技能培养过程,培养的模式是任务式的模式。具体流程为:先布置任务,让新员工自己翻阅学习需要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工作,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师傅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帮助整改。工作任务清晰,过程分段,有不对的地方教其改正,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帮助新员工解决他们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其技巧和方法,助其尽快掌握实用的技能。 (三)企业新员工培训环境 企业配备有国家规范图集,以及建筑法规,有造价软件,有丰富的工程图纸。企业员工的人数一般比学校一个专业的
4、学生少得多,但是设备材料却比学校的配备齐全,能够充分满足技能学习的硬件需求,可以缩短员工掌握技能的时间。 (四)企业的师资力量7 建筑企业中一般都配备有建筑类各种不同专业的人才,有利于促进新员工掌握综合知识和技能。每一种技能往往都是综合各类知识和实践结合的结果。企业具有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技能的传授者,新员工在这样的师资环境能最短距离地接受到知识的熏陶和技能的培训,减少了新员工掌握技能的时间,增加了技能传授的成功率。 二、高职造价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大班制集中教学,纪律难以控制,后排学生难以看清黑板
5、,难以听清老师讲课。有可能会出现想学的学生学不到。而不想学的同学的违纪行为(睡觉、吃东西)破坏教师教学情绪,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2多媒体教学有其先进的一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例如,课堂上有计算工程量的内容时,是不容易演示计算的过程的,就算可以演示过程,也不能体现教师的解题思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3课程教学按课程科目来分别传授专业知识,缺少连贯性和综合性,与工作实践结合不紧密,难以实现培养技能,传授技能的目的。实训课程虽然安排有综合实训,但是教学安排中往往被理论课程占了一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实训时间安排不够,学生能掌握的技能就很有限甚至是无法掌握一项完整的技能。 (二)现行教学计
6、划存在的问题7 按现行教学计划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缺少与建筑企业的联系。缺少建筑行业一线岗位的工作实践,知识更新比企业要慢。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一定就是三年,一届学生三年的课程在一进入学校就已经制定好了,以后三年时间按计划一步步执行,基本不变,但实际上到了大二、大三时有些课程的设置或课程内容有可能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变化了,可能就会出现有些技能已经不需要或是不重要了,有些材料已经不使用了。教条的执行教学计划,可能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 (三)教学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实训室的建设,或是重视了但达不到技能培养的需要。比如说
7、有预算实训室,但是没有配备齐全的建筑行业所需的国家法律法规,建筑规范等书籍及各类完整的相关工程图纸;或是缺少造价软件的配备;或是配备了但是无法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 三、企业学徒式培养模式在造价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于学校和企业的调研,要将企业培养模式应用于造价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笔者作了如下设想: (一)实现教学模式的对接 教学过程中,最好一个班20人左右。无法采用小班制的,可以把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