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毕业论文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成为图书馆完善藏书体系、丰富文献资源、形成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系统地搜集和合理地利用地方文献,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良策。缘此,本文就怎样搜集和利用地方文献谈点浅见。一、求“尚方宝剑” 重自身建设馆藏地方文献是市级公共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料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条件。地方文献利用的深度、广度和产生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地方文献的质与量。因此
2、,加强地方文献搜集,发掘地方文献资源,充实和丰富馆藏意义重大。客观上说,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设,需要地方文献为之服务;地方领导决策、制定长远规则,也需要参考地方文献。只要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有成效,必然会引起领导重视,得到支持。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山东淄博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建设服务,及时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明文规定地方文献由图书馆负责搜集,要求市内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编印出版的图书、论文集、杂志、地方志、地方名录、地图、报纸,以及未正式出版而汇编成册的
3、重要会议文献,各种内部参考资料都应向图书馆提供样本,优先保证其入藏,建立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从此两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各自都建立起地方文献的专库。可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方面不能眼光只盯在向上伸手要钱上,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政策的实惠更具有实际意义。当然,搜集地方文献仅仅依靠“地方文件”的威力还是不够的,“地方文件”只是一个良好的外因条件,且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因为地方文献搜集不但有历史的上溯性———从古至今,还有现实的广泛性,搜集范围遍及各地。这些都是“地方文件”难
4、以提供保障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级图书馆实际收藏量与应收藏量相距甚远的状况,立足点仍应放在自身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工作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要制定具体的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近、远期规划和目标,把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作为藏书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藏书建设的始终。要重视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正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文献中利用率高,社会影响大,市场需求广,直接服务多的现实,给地方文献工作定位,组建独立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建立地方文献典藏库和地方文献阅览室,改变目前
5、大多数馆未配备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且工作无计划,无明确目标,藏书分散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状况。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以征集为主,以选购为辅的方针,克服以往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习惯于等书上门和期望收藏者无偿捐赠的消极做法,实事求是,征购结合。要注意捕捉信息,加强与出版界和收藏人士的联系,舍得花精力和经费,保证各类地方文献能及时地得到补充。我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征购结合,收到良好成效。如本地藏书家孙金振先生,是我馆的老读者,临终前表示愿将所藏古籍(其中许多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无偿捐给图书馆。我们就
6、积极助成此事,利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又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将其所赠700余册古籍更新换面,对外展出。此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少人士主动与我馆联系,愿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又如丹徒民间收藏有清道光《润东萧氏宗谱》十九册,内有昭明太子后裔在镇江活动之详情,又有镇江山地区丰富的人文与土地资料,十分珍贵。我们多次联系,最后以500元收购入藏。此后,当亚洲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135工程金河纸业有限公司落户镇江山时,有关设计人员专程来我馆调用这部文献,考察当地的土质情况和江岸坍塌演变的历史资料,为他们科学地制订设计方案
7、提供了史鉴。二、扬地方特色 重服务经济搜集地方文献是基础,而利用地方文献才是目的。地方文献的服务应当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进行,从事地方文献研究和服务的人员应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出馆门,深入社会,确定服务重点,提供跟踪服务,使地方文献服务在本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近几年来,江苏一些市级公共图书馆注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途径,在扩大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广泛征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又
8、争取获得本地在海内外工作或定居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的线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人才信息网,通过编制专家人名录、人名大辞典等,为当地政府及经济界提供人才信息资源和对外联系的纽带,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江苏经济发达的苏、锡、宁、镇、扬等城市,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招商会、经济恳谈会、经济对策研讨会等,邀请本地籍贯而在外地工作的企业家、科学家出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