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

ID:23510780

大小:72.9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08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_第1页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_第2页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_第3页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_第4页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应着力于“思维力”的提升[关键词]思维力,“问题”设计,史料运用[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65-04所谓“思维力”,就是思维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多维和理性思考,获得事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比较和综合能力、概括和判断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结构的核心。赵恒烈先生认为:“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在这里,赵先生将历

2、史“思维力”的界定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历史的能力”(接受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的能力”(对历史事件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和阐发),“感悟历史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和论证)。这是二个递进的能力层次。从历史高考命题的能力层级来看,也体现着这样的要求。为此,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某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让他们在此基础上知道“怎么看”。在思维方式上,不仅要考证出历史的“原本”和“缘由”,更要对历史的“原本”和“缘由”作出客观的考察和深度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就要着力于达成这个高层次的思维目标。而

3、对教学史料的有机择取和“问题”的有效设计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史料的有机择取来说,史料内容本身要富含思维因子,不仅要有丰富而多元化的信息,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角度,还要能够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失衡,创设出激促其深度思考的“愤悱”情境,而不是那些“线索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史料。就问题的有效设计来说,不仅要对史料信息作出描述和提取,也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思辨,更要设计出富有思维张力的“问题”,以此统领和激促学生通过对史料信息进行对比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深掘与运用等思维活动,做出本质上的分析和阐释,而不是那些

4、落于俗套、平铺直叙和毫无波澜的题目。唯有富含思维因子的“史料”和富有思维张力的“问题”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最近,笔者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辛亥革命》。下面,就以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有效地择取和使用教学史料,提升学生“思维力”的问题。片断1:关于清末新政的影响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都涉及了“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影响”这一内容。为了阐释这一观点,教师A选用的教学材料和“问题”如下(为论证需要,此处仅从教育和政体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择取和说明):材料1:科举制取消后,精英缺少了一个

5、上升的渠道,这至少造成了两个不利的效果:一是很多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二是官场上腐败更加严重,因为任命官员靠举荐,这就失掉了公平性,形成不同的圈子。精英阶层的分裂使改革难以贯彻下去,而不能进入权力场的精英则成为体制的反叛者。据《保路运动真相:公司欠钱要政府补遭拒煽动舆论》整理材料2:1911年5月8日,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在钦定的13名内阁成员中,9人为满人。……载沣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这种做法也只是形式上的加强,非但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且这种做法只能激起汉人的排满情绪。此时,越发加深种

6、族的反感……并认识到当此内忧外患时,为了保住国家,决不能把政权交给如此自私自利的满洲朝廷。同时,立宪派对“皇族内阁”也极为愤慨,各省咨议局联合上书都察院,申明“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1910年,立宪派掀起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在各方舆论的谴责、声讨下,清政府在1911年不得不下谕实行责任内阁。一一据《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等整理材料3:“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政骗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上述材料表明,清末新政废

7、除科举制,既断了读书人的生路和希望,也阻滞了精英阶层公平晋升的渠道,滋生出社会的不公和选官问题上的腐败,招致这些人的反抗,动摇了社会统治基础;“皇族内阁”加剧了汉族地主官僚的离心倾向,造成立宪派的政治分离运动,他们对清政府由失望转而怨恨和走向革命;立宪政体“不伦不类”,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清末新政确实是一场骗局,不仅没有带来社会的进步,反而激化了各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是教材中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不自觉地引向了预先设定好的“轨道”一一教材中的结论。综合这几段史料的信息进行分析,其内

8、容是统一而单调的,仅从属于“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这一特质;其功能是定向和聚合的,直接指向和佐证教材中的现成观点。学生阅读这些史料,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演绎和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他的思维就会被这些史料和教材内容所固化、钳制。上述史料既缺乏广博的“思考源”,无法发散学生广泛思维的角度和素材,所设计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