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

ID:23508165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_第1页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_第2页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_第3页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_第4页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关于的“求是科技基金”:转型中的跨越导读:9月28日是星期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并没有休息。他一大早就起床,准备搭飞机去北京。可飞机起飞不久,却因故障返航,令他焦急不已。与他同样在赶路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等人。他们不是去出席官方组织的会议,也不是要参加学术交流,而是以“求是人”的身份赴京参加一个沙龙。  杨玉良一路飞奔,终于在下午两点准时到达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在一间装修简朴的会议室里,数十位中国最有分量的科学家坐在一起,探讨“什么是好的科学”。由于发言踊跃,讨论不得不延长了时间

2、。不做锦上添花  这些人都是接到了求是科技基金会的邀请而来的。在中国,一个民间基金会能够在科学家中享有如此高的号召力,正乃“求是”创办近20年来成绩的最好体现。而这次沙龙,又是“求是”转型的举措之一。  由香港实业家查济民先生创办的求是科技基金会,一直低调地助力中国本土科学。截至今年,“求是”已经奖励了数百位中国科学家,并先后在二十余所大学设立过奖学金,以奖励优秀博士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累计颁发奖助金逾亿元。  查济民创办“求是”的初衷,就是要“雪中送炭”。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种种理由,中国内地的科研人员长期处于坐冷板凳的地位,经济上

3、也常常处于窘境。“求是”的奖励,给那些尚未迎来科学春天的科学家们提前送去了一丝暖意。  至今仍在求是基金会坊间流传的一件事是,1994年第一届“求是奖”颁奖时,典礼规格颇高,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可竟有一名获奖人拒绝出席颁奖仪式。查济民去他家里拜访,反复劝说之下,这位科学家就是不去。他的太太偷偷告诉查先生,丈夫不愿去的理由,是因为没有钱买一套体面的西装。对此,金立佐说,“这说明‘求是’当年确确实实是在雪中送炭。”  但如今,中国的科研环境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科研经费近年来以每年20%、两倍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增幅常居世界第一。2

4、013年,中国的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投入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对科研也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基金会都设置了用于奖掖科学研究的奖项,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基金会执行长金立佐感到,形势的转变,已经使他们从原来的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在新时代里,如何继续秉持查济民先生当年定下的这一宗旨,保有“求是奖”的独特价值,是两年前他就任执行长以来与基金会同仁们一直在考虑的理由。  今年,他们交出了答卷。重新定义奖项  2013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大奖的评选就是一个看似不变实则富于新意的转变。

5、获奖人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他的获奖,可谓实至名归。作为一名海归科学家,王晓东在全职回国前就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对细胞凋亡机制有卓越研究,早已拿过了国际科学界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因此,如果仅仅因为王晓东个人的学术成就而授奖,就与此前他所获得的那些奖励雷同,也不能彰显“求是”雪中送炭的宗旨。  求是基金会之所以不惜重复地再次重奖王晓东,是因为他一手创办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成为中国科研旧体制之外的一朵奇葩。北生所创办10年以来,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一批青年人才成长起来。去年,北生所的李文辉团队对乙肝病

6、毒新受体的发现,还被评为中国最有实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对王晓东的获奖,金立佐解释说,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是否同时具备领导力,是否具有创建优良科研环境和培养团队的能力,对其个人成就也许影响不大,但对于科研文化建设和社会转型,却至关重要。因此,今后,求是大奖将在保证其获奖人学术成就的前提下,同时聚焦于科学领导力的认同和奖励。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周树云与“求是”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当她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一学生时,就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求是基金会的颁奖典礼。那是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偶像杨振宁。后来,她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清华原物理系主

7、任朱邦芬,又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的首届得主。因此,周树云心中一直有个念头,要像杨振宁和朱邦芬那样,在物理领域做出一番成绩。而“求是”的认可,意味着自己的理想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这是求是基金会在时隔12年后,重新颁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5年前后,由于国内外科研生活条件差距过大,许多年轻人才流失海外。面对这一局面,“求是”决定增加对青年学者的奖励。留法数学家张伟平就在刚回国时受到过“求是”的鼓励,成为首届获奖者。如今,他已成长为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以后,随着政府各种吸引海外人才计划的出炉,科研待遇的中外差距

8、在不断缩小,基金会暂停了这一奖项的颁发。  而今天,当基金会再次审视中国的科技奖励设置,他们发现,绝大部分奖项都是结果导向型的,是对“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