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96397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阐释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释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音响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次救助》,讲述了救助站干部庞志平,在患病临终前将眼角膜捐献给四川汶川灾区小女孩黄娟的故事。在对庞志平追悼活动的描写中,采用了小女孩黄娟向庞志平妻子表达感念之情的一段录音:“亲爱的阿姨,我和您一样悲伤,每当我睁开双眼,能清楚地看到周围一切的时候,我总是和您一样,在无比沉痛地怀念着我的庞叔摘要: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让广播新闻更加真实、生动、感人,是每一个记者追逐的目标。丰富多样的表
2、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产生“视觉效果”,同时可以充分体现广播特点,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 关键词:广播新闻视觉效果第一现场 【】A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受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似乎和视觉关联不大,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实物或场景。比如,听到悠扬的钟声,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座古钟的形象,甚至会联想到这座古钟所处的环境。所以说,谈到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有科学根据的。事实也证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正是充分运用了音响和写作艺术,唤起了听众的视
3、觉想象,把听众带进了真实、生动、感人的新闻现场。因此,在广播新闻中,充分运用音响及各种技巧,巧妙地使“声音”变成“影像”,增强“视觉效果”,进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运用现场音响,让听众感知新闻现场 音响是录音报道和专题报道常用的元素,是发挥广播优势、体现广播特点的最主要手段之一。音响分为现场音响和资料音响,现场音响是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所录制的人物和事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现场音响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场感,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首选音响素材。如果想让听众跟随你走进新闻现场,那么就必
4、须运用好现场音响。前几年,盘锦台记者在采访抗旱时,曾遇到这样一个场景:一条沟渠的水流较小,无法用机泵抽水,两位农民便将拴着绳索的水桶放在渠中水洼处,等水一满,便配合着把水舀出并抛洒到稻田里。当时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能生动反映严峻旱情及群众抗旱热情的好新闻点,于是便准备采访。两位农民看到记者举着话筒来采访,便停止了舀水,记者马上示意他们不要停止舀水,于是他们一边舀水一边接受了采访。在这段采访录音中,既有记者和农民的一问一答,也有哗啦哗啦的泼水声作为背景音,真实生动地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立体、活动的抗旱场景,听觉、视觉效果俱佳。 在广播新闻中,现场音响在营造“视觉效果”
5、上的表现力是十分突出的。充分运用现场音响,能给听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为此,我们在录制和选取现场音响时,应该注重录制选取那些现场感较强的音响,以强烈的现场感来增强新闻报道的“视觉效果”。人声鼎沸、机械轰鸣、波涛奔涌等现场音响,很容易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对类似音响的录制和选取也为众多记者所掌握。但是,在采访实践中,我们接触更多的并不是那些场面宏大的背景音响。比如说,我们采访某个家庭,这家的电视机正在播放着电视节目,这时,大多数记者会选择关掉电视机,以便使人物音响更加清晰。殊不知,人物音响的清晰度是保住了,但却是在损失了“视觉效果”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些看似多余的电视机
6、伴音、锅碗瓢盆交响曲,其实正是带领听众走进新闻现场、营造“视觉效果”绝佳的现场音响。 二、真实感人的人物音响,引发听众想象 人物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常用的音响素材,它分为人物言谈、人物对话、记者与被采访人对话。在这三种人物音响中,无论是哪一种,只要选得准,都可以引发听众想象,体现出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 民间有句老话,叫做“一样话,百样说”。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被采访对象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水平各异,对同一事物,他们会做出不同的表述,甚至同一被采访对象,在不同采访时间或环境,对同一事物所做的表述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选择人物言谈音响时,要选取那些形象生动、表达真情
7、实感的音响。从受众心理学来讲,一个人听到了“苹果”两个字,脑海中立刻会浮现一个或红或青的苹果影像。但听到了“果品”两个字,大多数人脑海中却只能是一片空白。这就说明,形象性的语言更易于让受众产生联想,从而产生“视觉效果”。所以在选取人物音响时,要注意选取那些形象生动的音响素材。另外,在选取人物言谈的音响时,更要注重选取那些能表达真情实感的音响素材。因为这样的人物言谈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更易于引导受众的情绪,进而产生视觉上的联想。盘锦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的一篇录音通讯《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次救助》,讲述了救助站干部庞志平,在患病临终前将眼角膜捐献给四川汶川灾区小女
8、孩黄娟的故事。在对庞志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