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ID:23491423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_第1页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_第2页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_第3页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_第4页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才22岁。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

2、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

3、“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

4、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总是充满怀念。这两首诗的重点是对诗中意象的把握,难点是诗人情感的领悟。思路方法反复朗读乃至背诵下来。两首诗语言华丽,音韵柔美和谐,章法回环往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借助相关影像资料,反复品味两首诗的意象之美,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把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难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安排两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三维目标1.了解“自由体诗”的特点。2.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3.把握两首诗的时代背景。(尤其是《雨巷》)4.反复

5、诵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背景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5.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理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暮春的江南,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这幅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

6、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语言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2

7、)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1918-1922年,先后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