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87243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探讨企业双活数据中心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企业双活数据中心构建贾晓黎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16086摘要: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丢失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传统的IT技术,多为主备容灾模式,即在异地使用可接受的硬件资源来备份主数据中心的业务,在故障发牛.时通过手工或脚木切换,来保证业务的可用行。由于灾难是小概率时间,此种模式在备份中心的设备的利用率上非常低,而数据的连续性方面更是不能达到完全备份。为了保证业务连续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双活数据中心的构建。双活中心可以实现数据无丢失、业务实时切换,不再设置专用的
2、灾备资源,不同中心的资源同时运行生产业务,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且业务性能比主备模式更加优越。而对用户来说,一个中心的故障,对其来说是没有任何感知的,业务和数据都不受影响。关键词:数据中心;双活;iMC网管;效果一、实现数据中心双活,我们必须同时做到以下几个条件:1.1网络双活:网络双活是双活数据中心的基础,将同一各二层网络延伸至不同的数据中心,使业务网络具备多个出口,保证单中心故障时,网络访问可达。通过交换机横向虚拟化技术,多台设备模拟成一台,简化了网络,方便了运维管理;而且交换机之间互为主备,当其中一台设备出
3、现故障的时候,另外一台会实现毫秒级切换,用户无感知,网络可靠性更高。网络双活,主要保障的是业务层网关的统一,岀口层的多路由可达。这样才能在某一设备(路由)故障时,服务器的出口网关不改变,用户仍可通过其它路由实现访问,切换完全由网络系统自动运算实现,不用人工干预调整。1.2存储双活:要实现数据中心的双活,业务的数据必须保证一致。这就要求两个数据中心所有业务上的的数据必须实现同步。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全部放置在存储上,存储间的数据同步,则通过存储虚拟化网关来实现对两个中心存储的数据同步写入。存储虚拟网关,类似于一个
4、投递人的角色,艽将收到的I/O请求,同吋发给2个不通的存储,让两台存储同吋写入自己的空间,从而实现数据的完全同步。存储双活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基础。数据中心存储间的数据和权限完全一致,才可以实现数据库和业务的双活切换。1.3数据库双活数据库技术是各类业务系统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数据库服务器使用集群配置,分别放置在两个数据中心,当一台当机或数据中心出现问题吋,另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可平滑接管所有业务。数据库数据通过存储网关写入到数据中心存储上,实现数据库的双活功能。如Orcale的RAC和SQL的clus
5、ter,都可以实现以上能力。1.4疲用双活应用双活是用户对业务的直接体验。通常冇两种实现手段,一种是通过分布式服务,通过业务程序本身支持,在两个数据中心都放置业务服务器,使用相冋的数据源,通过负载均衡等方式来实现业务的双活应用;另一种则是通过虚拟化技术的保护功能,通过虚拟机的迁移功能和状态检测机制,来实现业务的故障快速恢复。只有同吋实现以上四个层面的双活,才能真正的实现数据中心双活。在任意一点发生故障时,能够保证业务连续性,使用户对故障无感知。而实现数据中心双活的难点,则在于几个层面的相互整合,在非新建的数据
6、中心,由于品牌和技术统一性等方面问题,要实现双活会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对故障的感知降低,以及由于双活设计而大量增加的设备和链路,对监控平台和运维人员的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从概念走向成熟应用,在企业业务应用中不断深化,各种私有云建设和企业对生产数据完整性、业务连续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双活数据中心一定是未来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趋势。二、iMC网管布署从基础设施角度看,需要将各种管理工具进行整合,在一个平台里管理路由器、交换机、安全、存储、服务器等各种设备,同吋适应数据中心特有的可视化管理需
7、求。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数据中心在完成标准化之后,要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就必须管理好设备配置、软件、VLAN、VPN、ACL安全策略、QoS服务质量等各种逻辑的、虚拟化的IP资源。从上层业务的角度看,数据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计算,因此需要保障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Web等各种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并根据性能参数和业务流量进行优化调整。从运维和服务的角度看,数据中心IT部门提供的服务流程是否合理,服务质量是否有保障,直接影响到业务部门的各种业务是否正常开展。由此可见,传统以设备管理为核心的FCAPS网管模型,己经
8、不能满足数据中心全新的管理需求。数据中心作为IP技术与IT技术两大领域的结合体,不仅需要从网络的角度出发来保障用户和业务,也要从用户和业务的角度出发来优化网络。这意味着对数据中心的管理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型和灵活的功能架构,并II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技术趋势、业务运行、运维服务等各种管理要素,建立一个开放式、标准化、易扩展、可联动的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实现IP和IT融合联动的精细化管理。三、应用效果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