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53926
大小:325.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1-08
《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作业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1地理和地球仪(1)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75千米 B.6371千米C.6378千米D.6336千米4.地球仪上的纬线( )。A.指示南北方向 B.长度相等C.都是半圆 D.有无数条5.地球仪上的经线( )。A.都是圆
2、 B.长度相等C.指示东西方向 D.与纬线斜交6在地球仪上,0°经线与0°纬线相比( )A.正好相等B.O°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C.0°纬线稍长D.0°经线稍长26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作业及答案1.1地理和地球仪(2)1.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A.东半球 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2.下列地点中,既位北于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A.40°N、16°EB.30°N、161°E C.20°S、120°ED.80°N、159°W3.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
3、为180°的点有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经度都在东半球B.180度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C.东经170度在西经170度以东 D.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位于东半球5.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6.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100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100千米,此时该人位
4、于( )A.原出发点 B.原出发点正北C.原出发点正东 D.原出发点正西26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作业及答案1.2地球的运动(1)1.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长短变化B.昼夜交替C.四季的划分 D.各地热量的差异2.每年冬至日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B.赤道C.南回归线D.40°N3.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 )A.冬季B.秋季C.夏季D.春季4.“五一”这一天( )。A.北京昼夜等长 B.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
5、7°W)没有黑夜C.伦敦(0°,51°N)昼长夜短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5.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6.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 )A.热带 B.北寒带C.南寒带D.北温带7.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 B.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 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26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作业及答案1.2地球的运动1.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
6、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2.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 )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3.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 )A.回归线上B.赤道上C.极圈上D.本初子午线上4.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 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 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5.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
7、归线B.北回归线C.南极圈D.北极圈6.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A.上海(约31°N) B.北京(约40°N)C.海口(约20°N) D.厦门(约24°N)7.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 )A西半球B南寒带C东半球D中纬度26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作业及答案1.3地图的阅读(1)1.甲地(40°N,20°E)位于乙地(20°N,40°E)的( )方向。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2.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 )。A.东B.
8、南C.西D.北3.野外考察,下列比例尺最适用的是()A.1:1000B.1:10000C.1:25000D.1:1000004.下列四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则比例尺最小的是( )。A.中国地图B.亚洲地图C.山东地图D.济南地图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正确的是( )。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C.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D.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肯定会有东西之分6.下列各类型地图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