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阳宅讲义+笔记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言纵然,阳宅学派别众多,但仍不离八卦阴阳五行之范畴,如抛开派别门户之见,便可以发现诸多派别当中,其实各有所长,也可以说各有其理论依据,唯其适用之场合不同而已,如果说,完整阳宅学术课程有何不同之处,也只能说只要跟阳宅理气有关系,而且能够运用,对众生有帮助者,我均尽可能将其收纳,并且在运用时施以最适当之法.因此,完整阳宅学术课程保留了多数的古法,再加上现代建筑的新法;而所谓新法,其实是尽量以古法为依据而衍生出其运用上的变化,如无古法可依循,再从专业体验中不厌其烦的观察印证,如无把握则暂且搁置,或寻先知解惑,但仍以八卦阴阳五行变化之范围,而且特别
2、注重其理论依据与实际之配合,毕竟,法要能用才是真.与现实不合之法,也是落于空谈而已,若只迁就现实,而不要求理论依据又恐其误用矣!有人问我,各派开门法如许之多,堪宅时,何以使用甲法而不用乙法,我如足回答:[因为该宅适用甲法而不适用乙法,而某种场所又适用乙法,非乙法不用也]'此即完整阳宅学术之精神所在也.例如教授安床法有七种之多,法法并无冲突,只因家庭中所产生之状况,而需安床相助者,情形绝非独一,若仅以一法对治,岂能完美无缺?故复需诸法依其所需而调伏之.如医者知其病源,再以适切之药对治,方能收其效也.在本书中,为求数据尽可能完整,有时无法顾及部份之
3、学习顺序,因此或会产生初学者,对于部份内容无法了解的情形,诸君倘遇有此一状况,不妨继续研读,再重复反复比对,即可完全融入,届时必有豁然开穷之喜乐与收获,有志者事竟成,愿诸君共勉之.此书所谓的大全,即我尽可能完全吧所学所知,不予保留的整理出来,以食同好,友人说我此举甚傻?俗不知古学四分五裂以为今人之悲,若人人藏技,则后世子孙无福矣!再说人生不过百,等双眼一闭两腿一蹬,凡所为均任何意义矣!1:笔记阳宅形家:到现场,不要罗盘,只看屋周围的“形”,再避凶。[形象(屋的颜色及形状的五行配置)、峦头(四兽的部分)]理家1.三元1.三元九运1.八宅法2.三合
4、三元2.乾坤国宝三合2.先后天派自创3.九星3.六十四卦3.洪范五行4.玄空乾坤国宝是三元龙门八大局水法的部分,变换出来的新派,现在水局难找,常常以路来当水使用,或自己挖池塘当水,老师说不可靠,不符合古法。八宅法:现在用的人很多,因为比较简单,但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所以,很多老师把它称为伪法,在阳宅中很少用到。··~九星:懂得的人不多,主要用于外局,早期是在山中观星体,把山的五行变成星体,古法也是在外,变换到宅内,常不适用。玄空法:是一种烈法,现在的玄空和古法的玄空亦大不相同,做了很多变换,是有心人所为,在使玄空法时人要搬走15天以上(一个节气
5、)。1.大玄空外事2.小玄空化死为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救宅非救人!玄空法3.沈氏玄空4.科学阳宅:老师认为古法好用,准确,自创法要时间来印证,宜审之而用。5.阴阳学1 17分钟:风水理气所谓风水,即是藏风纳水(主要考虑),所谓风生处气易散,故需藏,水起处财易失,故需纳.古法中,如水局在屋宅二十步内则以此水局为君,为主.如水局在二十步外,则以屋宅坐山为君,为主.水局则为臣,为辅.因此,以城小而言几乎以坐山为主,况且所纳之水仍需以自然水局为佳,人工沟磲或加盖者影响不大也.是故,阳宅学中水认固多,在乡村在城市便有其为主或为辅之别.风水亦名堪舆,堪者
6、,堪察也,即上堪天文.舆者,量度也,即下舆地理,掌握天星的变化,了解地气运行的原理,察加天星与地气交结之点,使人居其中而能乘其旺气而发达,避具衰气而见于凶应,此即堪舆师之责也.所谓理气,即是了解阴阳五行气势运行与变化,而施以调理使之中和而已,中和即中庸,即中道,不偏不倚,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五行之变化亦如是,水虽生木,如水过多(盛),木则为水所漂,非但难受其生,反受具害.而水固能生木,但水弱(衰),则难以养木,相克亦然,如金虽克木,但若木多且盛,而不藉金加以雕塑,也只是一些朽木,而且木多,恐有伤土之虑也.木多反而喜金来克制也.因此,五行之运
7、用,需观其喜忌贪厌而活用之,岂可只择其生而不知善用具克,一昧以相生断吉,相克断凶,恐误人而不自知.此即阳宅之生克得宜,概有生无克不旺财,有克无生不旺丁,有生有克方能财丁两全也.风水理气概分--以形法为主的形家,及以理法为主的理家.形家又有宅外形法与宅内形法之别.理家又依其应用上的区别,而称有四大流派,即,三元派、三合派、九星派、八宅派.派别虽多,依个人见解,各法应用之场合其实不尽相同,也鲜少有冲突之处,只因某些人为突显自己所学之派别,在场合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不同时,仍勉强使用同一法,甚至相互攻击,互相毁谤,以致于水火不容而失去更多探讨与研究的
8、机会,倘世人能包容异己,广纳各派学说.取其能用而用,适行而行.应知古人创办各法自有其理论依据,与使用之目的,岂可择一废一,空枉古圣贤一片救苍生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