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77100
大小:474.30 KB
页数:107页
时间:2018-11-06
《安徽宿松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徽宿松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第一章 产业基础与发展背景 2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宏观形势 2第二节 宿松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 9第三节 宿松开发区主导产业的确定 15第二章 产业发展思路 21第一节 指导思想 22第二节 功能定位 22第三节 发展原则 23第四节 发展目标 24第三章 做强纺织服装业 25第一节 纺织服装业分类及产业链 25第二节 纺织服装业发展趋势与布局现状 26第三节 宿松开发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引导 34第四章 拓展机械制造业 38第一节 机械制造业分类及产业链 39第二节 机械制造业发
2、展趋势与布局现状 40第三节 宿松开发区机械制造业发展引导 44第五章 做大新型建材业 51第一节 新型建材业分类及产业链 51第二节 新型建材业发展趋势和布局现状 52第三节 宿松开发区新型建材业发展引导 58第六章 强化支持性产业 61第一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61第二节 改造提升食品加工业 64第三节 潜心培育文化旅游业 68第四节 强化现代服务业 70第七章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75第一节 宿松县空间布局 75第二节 宿松开发区基础条件状况 78第三节 开发区用地分配 82第四节 开发区用地空间布局
3、 85第五节 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 90第八章 保障措施 93第一节 突破要素制约 93~~~~~第二节 全面推进合作共建 97第三节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101第四节 推动规划实施 105 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皖江城市带西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宿松县落实工业强县思路,实现区域经济强县目标的重大举措。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精神,按照《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宿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要求,特编制本规划。宿松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规划范围
4、为:北至通站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孚玉西路,东至红花寨山山脚。规划面积13.74平方公里。规划近期期限为2013-2015年,远期期限为2016-2030年。第一章 产业基础与发展背景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宿松工业园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的省级开发区(皖政地(补)[2006]1~4号),2012年8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皖政秘[2012]377号)更名为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良,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打造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宏观形
5、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运行中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产业发展环境短期内难有明显好转。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进程,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加快工业化步伐,东部地区加大对产业回归或省内转移的推进力度,中西部地区竞争趋于白热化,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资源与环境等压力加大,增强了开发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感。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格局仍将持续。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叠加效应下,发达经济体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过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6、欧元区经济在衰退中艰难前行,日本短期经济观察指数由负转正,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迹象。然而,由于复苏向好的基础并不稳固,世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仍待时日;二是公共部门去杠杆化困难重重;三是连续的衰退和失业给各国带来的政治和社会压力不减,发达经济体回升仍然乏力。加之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制约,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仍将持续。第三次科技革命孕育突破。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
7、~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但孕育了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而且加速了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如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传统产业,生物能源与新能源产生耦合效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下降,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一是技术革命改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激活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配置与国际产业转移。二是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国际企业通过海外布点建厂等方式,提高其在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三是跨国公司重拾“归核化
8、”战略,将主业关联度不高的子公司和产品线剥离出去,推动产业转移结构不断优化;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合作共建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五是我国沿海省份积极推行产业内部转移和经济“再实体化”,我省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承接产业转移势头放缓。产业转型的倒逼机制作用更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均衡发展模式被打破,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消化过剩产能需要较长时间。同时,我国 “民工荒”已由东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