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稿1学习篇)

大语(稿1学习篇)

ID:23327196

大小:82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07

大语(稿1学习篇)_第1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2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3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4页
大语(稿1学习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语(稿1学习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习篇(大语稿)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读书破万卷天遣入仙宫同学们,如今的你们,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大学是高扬理想和恣肆浪漫的所在。它继承传统而又突破樊篱,它探索现实而又面向未来,它循规蹈矩而又不拘一格。历尽沧桑而蕴蓄智慧的大师在这里徘徊,年轻有为而富于活力的灵魂在这里跃动,新鲜而充满激情的思想在这里传播……但是无论如何,“读书是第一要务”!现在的你,真的懂得读书了吗?真的会读了吗?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是用来追求高深学问的所在”,高深的学问又怎样追求?这里将给你指点。读书真的是一个历久弥新而又动人心弦的主题。读...书究竟是苦是乐?阅读此文,也许你会重

2、新有想法。...读书之乐——《中国读书大辞典》前言秋禾山光照槛(1)水绕廊,舞雩(2)归咏春风香。记一记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最好记住这四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首诗,反复品读,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感受一下作者的乐趣。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3)落萤入帏。北窗高卧(4)羲皇(5)侣,只因素稔(6)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7)。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8)满林薄,肃然万籁涵虚(9)清。近床赖有短檠(10)在,及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想一想坐对韦编

3、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这四首诗广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为流传的根源是什么?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文化中国传世很久、传人甚广的关于春夏秋冬成为明代“吴中四四时读书情趣的著名组诗。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它才子”之一、书画大......家文征明着墨的题材,被绘成“布景设色、清雅绝尘”的《四时读书乐图》,为江南收藏家珍赏秘鉴,世代相传;它也曾被演绎为砖刻(11)这种艺术形式,镶嵌于古城民宅的门楼之上,与其主人朝夕相伴,出入相亲。诚然《四时读书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是诗话并茂,以其蕴涵的无限书香雅趣,点缀着古城小巷的人文风情,尤其是它那“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的

4、理性主题,曾几何时,又构建了多少读书人在漫漫历史岁月和坎坷人生上的精神家园,鞠育(12)了多少书童学子于书卷中求学求知,并甘为中国文化香火之传人的志愿抱负?《四时读书乐》相传是宋元间学者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人)所撰。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绮美的文学意象,概括了中国古典社会的读书情趣。惟其生动,也惟其绮美,它才在中国读书史上广为播颂千余载,脍炙人口数百代。远的不说,仅仅在本世纪成名的学者和作家想一想中,就有郑逸梅、季羡林、陈从周、梁厚甫、陆文夫、鲍昌、许杰等许许多多先生对此过目难忘,并因而对他们的这些人是怎么成为杰出者读书生活发生了潜润暗滋的有益影响而至今心口相诵。而的?为何如此组诗中反

5、复涵咏的“读书乐”的主题,则古今中外,不仅多的人发挥过有孔子、孟子、王充、陶渊明、杜甫、陆游、王艮、李执、“读书乐”的精意?顾炎武、孙庆增、梁实秋、林语堂、李平心、施蛰存、孙犁、忆明珠、罗兰以及格雷、胡佛、班那特·塞夫、罗斯福夫人等许许多多中外名人以此为题撰写诗文,发挥过“读书乐”的精意,在现当代更有以此题名行世的众多文集、众多报刊。可见,读书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动人心弦的主题。“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宋代文豪苏轼是这样来从头昌明一部浩瀚的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而在民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更是多少年间中国传统家庭所恪守不移的信条。他们敬

6、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们心目中,想象太平盛世,耕读传家,是人生在世的至高境界。直到现在你有过的中国,还有不少父母要在小儿周岁生日时,把书籍、银“抓周”的经币、乌龟、香蕉等物件一起放到婴儿面前,看他最先主动历吗?将来自己有了孩子,抓取什么,以卜其未来前程。如果抓到的是书的话,则预会不会也搞示着他将来会读书求进,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富有学问的“抓周”?“秀才”。这将是使父母长久感到欣慰的事。“辛苦莫忘晨夜读,买书钱是积麻钱。”(周矩《闻彭儿读论语》诗)实......际上,有许多父母也正是基于婴儿“抓周”时偶尔抓取了书卷这一事实,而含辛茹苦、百折不挠

7、地开创条件,让他读书识字,最终为国家为民族抚育了一个“读书人”——一个可能在中国文化的博览大殿堂里,“与先圣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常青的开启着、构建着未来无数个世代的中国心灵”(高上秦《一个中国古典知识大众化的构想》,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因此,在中国科举时代,人们常常会把一函图书与杏枝、花瓶画于尺幅之中,赠送给赴京赶考的学子。这其间正蕴涵着“读书成名、科举高中”的吉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