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

ID:23315602

大小:58.5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07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_第1页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_第2页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_第3页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_第4页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摘要:民国时期惠州作为东江流域的交通枢纽作用与商业贸易地位突出,城市格局、建筑类型、建筑布局、建筑材料与技术等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关键词: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城市建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5-0000-00文化地域性格是唐孝祥先生于2002年在其博士论文《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首次提出的概念,是从美学角度对地域建筑文化的高度概括,旨在诠释建筑审美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

2、术品格三个维度的综合内涵[1]。惠州位置独特,早有“岭东雄郡”之美誉,自隋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时期作为东江流域的交通枢纽作用明显加强、商贸地位突出、华侨力量凸显,城市格局、建筑类型、外观造型、建筑布局、建筑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因此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对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分析可以丰富建筑文化与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呼应了国务院同意将惠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函中关于“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的要求。一、地域技术特征地域条件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建筑地域技术特征则是

3、建筑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内核在于因地制宜,亦即建筑对于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生产技术等的适应,在规划选址、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一)地理适应性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传统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惠州城选址于东江中游,位于东江与其最大支流西枝江的“丫”字形交叉点上,便于实现军事资源运输及东江流域交通控制,成为省府广州的东部屏障,其交通和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惠州城适应自然地理地貌逐渐形成“城湖江岭相融共生”的城址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城指的是惠州府城、归善县城,湖指的是西湖,江指的是东江、西

4、枝江,岭指的是城内孤山、?A山、白鹤峰及城外西山、螺山、紫薇山等。惠州府城四周水系相互贯通,归善县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均属易守难攻的不规则城池,城市功能结构简单,道路、街巷依顺自然地形走向呈自由式,两城间通过东新桥与水东街相连。民国时期改良或新兴的城市建设依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依托东江航运码头而建的水东街即是典范。民国以后东江航运日益繁忙,地处东新桥以东、归善县城西门以西的水东街,沿江呈狭长地带,由于没有城墙限制,大量商人来此建码头、堆栈、茶楼、酒馆和民宅等,方便来往商旅和物资储运中转,水东街商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1928年,水东街改良,

5、拆去两旁店铺,修筑骑楼,中间路面扩宽至七米,道路走向顺应地形、平行于自西向东的东江水岸线,东西走向的设置不仅便于沿江顺河取水、航运、周转货物,同时又能使骑楼建筑呈南北坐向,前后容易形成穿堂风,为商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与水东街同样兴盛发展的是其南面上塘街,上塘街为当时大户人家的居住之地,亦因形就势保持与水东街大体平行,东西走向,南边再分叉上塘一巷、上塘二巷等巷道。但与水东街日渐兴盛发展相反的是其东侧惠新街。惠新街位于归善县衙前面,至清中期成为归善县城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但是,民国时期随着商贸活动不断向西边水东街迁移,惠新街的商贸活动日渐衰落

6、。城市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在民国时期也得以强化。惠州府城是惠州历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中又以?A山和十字街口为核心。?A山自隋代起为历代府治所在地直至清朝末期府衙被毁民国以后开辟为惠州第一公园,自此打开了现代文明之窗,成之为社会交往场所。同时,公园还担负着教化民众的功能,因此,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开放性公共空间加强民族文化宣传。1924年望野亭由陈炯明部下叶举在?A山城墙边临江重建,寓意“仰望野吏”。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惠州城后在望野亭前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攻惠阵亡烈士大会。1925年11月为表彰廖仲恺的革命精神,国民政府在

7、此为其立碑。1928年为缅怀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将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后于1937年建中山纪念堂。诸多反映国民政府政治与文化导向的事件足见?A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性。?A山南面的十字街口在民国时期的商业地位也加以巩固。1928年街道改良时,将四牌楼、万石坊、打石街、横廊下进行拓宽,地面改为灰砂或青砖地面,同时新筑大东路,自此十字街口成为府城的商业中心。1933年为缅怀孙中山而更名,将四牌楼更名为中山北路,万石坊更名为中山南路,打石街、横廊下更名为中山西路,大东路更名为中山东路,名城的变更说明了十字街口商业地位的认可,直至今天各大城市的“中山路”

8、俨然成为繁盛商贸街道的代名词。(二)气候适应性对于气候的适应是建筑地域特征的重要因素。惠州近代以来在建筑类型、建筑造型、围护结构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是适应气候条件的结果。惠州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