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95016
大小:34.56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1-06
《xx生物中考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XX生物中考复习资料 篇一:(XX-XX)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武胜关镇中心中学生物XX-XX学年度中考复习提纲(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易考点) ①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 ②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③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作出假设:(易考点) ①应用已学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②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计划: ①拟定探究
2、计划。②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③选出控制变量。(易考点)④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①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②收集数据。③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易考点)②处理数据。③得出结论。(易考点)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6、表达、交流: ①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附:实验组指试验中进行探
3、究的部分(研究目的);对照组指试验中进行比较的部分。 如:1,在“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吗”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 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实验组,没光的就是对照组。实 验变量是光。)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中氢氧化钠组是对照组,清水组 是实验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4、、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
5、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 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
6、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 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7、 ②生物影响环境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