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

ID:23272664

大小: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6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_第1页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_第2页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_第3页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_第4页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与传播王连英卞秋华唐章蔚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摘要:随着屮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在屮国文学创作屮所占的比重□益提升。东北城市在文学地图中的形象越来越丰富,笄域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东北的地域文化的内在品质得以呈现。关键词:地域文化;东北城市;文学建构;基金:2016年度宁省社科联项FI阶段恍成果,项FI编号:20161slktwx-04曾经,“乡土小说”作为世界性文学艺术母题,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标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乡土小说”是一个具有地域美学效应的母题,中国的乡

2、土小说创作为我们呈现了多样的风姿。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地域美学的乡村早已被现代文明侵蚀,人们抗把伴随乡土而去的无家的惶惑,抗把那种集体记忆的隐没。随着城市文学在屮国文学创作屮所占的比重口益提升,人们力阁在城市中寻找出与乡土对应的集体无意识,城市成为区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在作家的笔下不同的城市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城市精神,城市的形象与品格在作家的笔下得以塑造和传播。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较为稳固的定位与文化内涵。如北京,是政治历史文化名城,在老舍等人的笔下摇曳历史的风姿;上海,是商业化最突出的城市,早期有穆时英、刘纳

3、鸥、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对灯红酒绿的上海加以描写,当代则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继续被关注。应该说,文学让一座城市变得丰满而有质感,文学帮助城市记下了城市的变迁。那么,伴随着城市文学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城市是怎样被书写的呢?东北的地域文化又得以在文学屮怎样呈现,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一、东北城市文学的进程梳理描写东北城市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对东北城市的书写与中W的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对于东北城市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北京等走上了现代化的路程,现代都市

4、风貌逐步得以呈现。车水马龙,灯红洒绿,摩天大楼给乡土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就如茅盾《子夜》屮的吴老太爷初来上海所感受到的:汽车是“子不语”的怪物,会“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城市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摩天建筑高耸碧霄的,到处充斥着“啵,啵,啵”的嘈杂的声浪。城市的建筑与五光十色的牛.活带给人们特殊的心理体验,施蜇存、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摹写出现代都市的心理体验。东北城市的现代化是伴随着殖民侵略的,起步在近现代,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获得飞速发展。鸦片战争后英国获得牛庄的幵埠权,外来势力操控和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展

5、。大批的移民和资本进入东北,日本加紧对东北进行掠夺,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迅速扩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殖民势力压迫下的东北成为文学聚焦的地方,流亡作家用作品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着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赞美丫生活于斯的东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在对东北广大乡土进行描述的同吋,形成了第一次描写东北城市的小高潮。这一时期对东北城市的描写大多基于城乡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描写的。城市不是以积极的、向上的或健康的面0来展现的,那美好的“人性”只存在于沈从文笔下美好的湘西世界。作家或以乡下人进

6、城的A光观察都市,反省城市文明;或深受“新感觉”派影响,写出了现代人的都市体验。爵青对东北城市的刻画,远离了东北大自然的风俗描写,体现城市的现代生活。作品刻両的哈尔滨城市景观带有鲜明的都市人心理体验:“建筑物群恰如摆布在灰色的盆地中的绝崖,被夹在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街路,形成着纵横的脉状的河流”,“远处屋顶尖端的广告灯,随着落口划出花文字来”。作家马加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沈阳这座城市的风景,灯光舞场,牛奶咖啡。当然,由于东北城市的历史因素,这一吋期作家描写了东北城市令人窒息的殖民地环境,昭显了故土沦陷的民族危机,作品力图揭露日

7、本帝国主义的虚伪。(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屮国的成立带来丫新的政治文化语境,在革命逻辑的视野屮,城市成为一个需耍继续被革命的对象而存在,成为描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场域。城市文明不被认可,其叙事主题带有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因此,带来了“十七年”文学期间对城市的描写带有对其重新改造的意旨,城市描写相对不够深入。对东北城市形象的构建大多是以“工业基地”的背景出现的,比如1964年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描写了哈尔滨电机厂的故事,使哈尔滨闻名全国,然而这个作品并没有对城市文明的展现,城市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其它作品也

8、只是对城市的名字简单提及,未深入到深刻的都市文化,更无从谈及城市的地域特色。如浩然的《艳阳天》中提及了东北,只是在人物对话中提及“东北是有技术的”,焦振茂要把女儿焦淑红送往东北,投考技术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初具规模。新的思潮不断涌进和冲刷人们的头脑,对城市的描写日益深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