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

ID:23271890

大小:6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6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_第1页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_第2页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_第3页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_第4页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个税法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税率的反思的有效性路径陈业宏,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媛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一、按劳分配原则与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强调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法》作为我国宪法的子法,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宪法按劳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原则作为分配正义的衡量尺度。(一)再分配领域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要性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后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①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

2、公有制和生产力的不发达决定了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为了确立这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分配方式,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国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国家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从此,按劳分配原则成为我国宪法性原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条第2款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发展,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分配原则作了较大修改,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3、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按劳分配原则有两种误解,一是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一项抽象的宪政原则,因此宪法、宪政学的相关研究较多;二是认为按劳分配原则仅适用于初次分配领域,以至于企业法、工资法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财税法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实,按劳分配原则的宪法地位要求所有法律法规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并适用这一原则,不仅包括初次分配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再分配领域的法律法规。个人所得税法作为直接关系个人所得税负轻重的再分配法,理应以按劳分配原则为主,尊重和鼓励劳动所得,设置合理的税率条款,保证劳动所得

4、税负低于非劳动所得税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宪法和法律对劳动财富的鼓励和保护。(二)个税法中强化劳动创造财富的立法理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②这就是说,不变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并不发生价值增值,只是原有价值通过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上。而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③这也就是说,可变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发生价值增值,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价格大得多的价值。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

5、段。④正是因为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创造的价值永远大于劳动者所得,资本家不惜让出小部分利润,利用法律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少量增加劳动所得,进而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了掩盖剥削劳动者的事实,西方国家在个税法中或者混同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或者赤裸裸地鼓励资本所得,加重劳动所得的税赋,以致让劳动者在认识上产生一种错觉: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财富。按劳分配蕴含着劳动创造财富理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尊重按劳分配原则,强化劳动创造财富立法理念,有利于个税法成为尊重人性和文明、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良法。我国现行个税法的分配结果不是鼓励劳动、鼓励多劳多得,反而是纵容投机,纵容不劳而获;不是

6、增加了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相反增加了非劳动收入和国家的财富;不是鼓励后代以勤勉劳动致富,而是催生了富二代、啃老族。这种立法结果与分配正义的立法初衷相去甚远,主要原因就在于按劳分配原则缺位,劳动创造财富理念弱化。(三)确立劳动所得税赋轻、非劳动所得税赋重的立法价值取向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精神财富,同时劳动促使人类从猿转变为人,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⑤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还不能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还是异化的劳动,劳动首先只是人类满足自己及其家庭基本生存需要的主要手段。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即获得劳动所得;有的人则通过

7、利用他人的劳动所得和自己已有的劳动所得牟取物质财富非劳动所得。虽然非劳动所得有利于搞活整个社会经济。但是,非劳动收入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机会是不均等的,与劳动收入的差距又容易拉大,⑥非劳动所得终究依附于劳动所得,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远远小于劳动所得。资本主义国家以按资分配为原则,通过鼓励劳动所得来保障和增加资本家的非劳动所得,因此它们的个人所得税法以劳动所得税赋重、资本所得税赋轻为立法价值取向。与之相反,社会主义国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力图通过确认合法的非劳动所得刺激劳动的创造力,最终鼓励多劳多得,增加劳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