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66425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05
《“而”字用法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而”字用法浅析 摘要:“而”字是从上古汉语中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语之一,经历了从实词用法到虚词用法、再到连词语素用法这一渐变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历时层面的分析,综合考察“而”字的用法及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名词;代词;语气助词;连词语素 一、“而”的虚化 “而”字是从上古汉语中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语之一,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或单独用作转折连词或作为双音节连词中的语素。这种从实词用法到虚词用法、再到连词语素用法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造字之初,“而”为象形字,用作名词。后来“而”被
2、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有时也用作指示代词来复指前文,用来表示两个成分或分句之间有关联。在语境的反作用和语言发展精密化的影响下,分句之间的“而”逐渐丧失实在意义,开始承担起语境的承接、转折和递进等逻辑语义,从而变成分句之间、句法成分之间以及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 综而观之,“而”字的名词用法在先秦时期趋于消失,代词用法盛行于上古汉语之中,发展至中古汉语已基本消失。其虚词用法的生命力最强,一直沿用至今。 二、“而”字的用法 古往今来,学者先贤们对“而”4字的用法进行过很多共时和历时的研究,但较少通过历时层面的分析来
3、综合考察“而”字的用法及其演变过程。本文试图从该方面浅析“而”字的用法。 (一)实词用法 1.名词用法 《说文解字?而部》记载:“而,颊毛也。象毛之形。”郑玄注:“之而,颊也。”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由此可见,“而”字最初用作名词,是颊毛的意思。在现存文献中仅有一例: 凡攫?授?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周礼?考工记?梓人》) 2.代词用法 “而”字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女”“汝”,译为“你”“你们”。有时也用作指示代词来复指前文,相当于“这”“这样
4、”。例如: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第一个例句中的“而”字为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第二个例句中的“而”字为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二)虚词用法 对于“而”字作为虚词的词性,学术界存在着连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两种看法。综合前人对“而”字的研究,分析其用法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本人认为“而”作为虚词的词性应当是语气助词,分为句中语气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4 1.句中语气助词 (1)连接互为成分
5、的语法单位 ①主语+“而”+谓语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假设) ②状语+“而”+中心语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修饰) 上例的“而”使得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联系和意合关系更为紧密与明显,去掉“而”句子意思没有任何改变。 (2)连接不互为成分的语法单位 ①主谓结构+“而”+主谓结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论语》并列) ②主谓结构+“而”+谓语成分/谓语成分+“而”+主谓结构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递进)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6、(《孟子》承接) ③谓语成分+“而”+谓语成分蟹六跪~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并列)死~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朗文》假设) 在以上例子中,如果只看“而”4的位置,似乎其符合作连词的条件。但是判断一个词的词性,不能仅凭它在句中的位置来看。连词是指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由此看出,成为连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这个词应连接两个语法单位并处于它们之间;其次,这个词将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连接起来时应表示特定的逻辑关系。例如,连词“和”表示并列的逻
7、辑关系,“或”表示选择的逻辑关系,“但是”表示转折的逻辑关系,它们表示的逻辑关系是固定的。 显然,“而”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它表示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只起到调节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语义逻辑由前后语法单位的语义意合而成。 2.句末语气助词用法 “而”字用作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具有舒缓语气和帮助表达语气的作用。例如: 唐棣之花,偏其反~!(《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左传?宣公四年》) (三)虚词语素 “而”字作为虚词语素,构成了许多双音节虚词,例
8、如:“然而”“而且”“因而”“而已”等等。 三、结语 “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法极为灵活,大致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再到语素的发展过程。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将“而”放在特定时期的语言系统中研究,理清“而”字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宝勤.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4,(1). [2]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