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34704
大小:31.3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05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 篇一: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必备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核心知识 必修一 一.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顺南逆。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
2、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
3、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4、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五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
5、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
6、用。3.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 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必修二 一.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农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①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
7、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季风水田农业: ⑴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⑶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