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07389
大小:67.8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5
《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新闻媒体是我们国家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的新闻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而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记者最根本的追求。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记者的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对记者的新闻生命、对所在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绪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历史任务,构想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毋庸质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人们普遍都有这样的共识,舆论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因为正确舆论引导下形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新闻媒体能否扮演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舆论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其中,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记者的责任感是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这两方面上。新闻不仅仅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因此,这项事业要求每个记者都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意义和担负的历史使命,而绝不是“怀揣记者证,身背照相机,见官‘高一级’,别看多神气”所能替代、应付的。记者坚守社会责任不管对新闻媒体还是对记者个人,抑或对受众能够获得最新、最快、最客观、最全面的信息来说都是很必要的! 记者以引导舆论、激浊扬清、分析深刻、观点鲜明而受到老百姓的青睐。随着传媒的日益大众化,新闻事件是否有人情味、是否贴近老百姓已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对记者社会责任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和经验归纳。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在记者的实际采编工作中,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是选题,还是采访,或者在播报新闻时,都要考虑到这个事情对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推动作用,是否真正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还要对得起自己作为记者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受人民欢迎的记者,无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记者里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十月革命的真相,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范长江认为,记者在精神上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新华社记者陆拂为一直勉励自己:“自觉站在历史的窗口,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矛盾,坚持真理而不随波逐流。”那么,记者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莫过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体到新闻记者身上,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了稳定才谈得上发展。有利于稳定的就多做,努力去做;不利于稳定的坚决不做。记者是从属于媒体的,而媒体本身的属性就是社会公器,它天然的属性里面就有担负社会责任的这样一个属性。你既然选择了媒体,选择了记者,记者这个职业里面的内涵就有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与责任。关于记者的社会责任,我想用已故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的话来概括:“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死而事实不可改。” (一)、记者社会责任的定义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在很多情况下,报道本身的技巧并不重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职业道德感,在采访和写作时,才会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站在纵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奔腾向前的时代精神。综合古今中外广大新闻学者和新闻实践者对记者社会责任的诸多理解,笔者认为记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记者根据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信息。记者要以关注民生、同情弱者为己任,具有公平心和正义感。(三)、记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上。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1、在思想上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风貌。”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的政权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①参见刘惠文、魏超主编:《新闻学传播学导论》,2版,75页,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技术日益先进,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新闻媒体的导向,对个人而言,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前途的看法,会影响个人的成长,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政府而言,新闻媒体的导向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有时还可以掀起很大的风波。加上现代传媒技术又把世界连在一起,舆论一曝光,全世界都能看到。所以,新闻媒体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么反映,不仅会对被反映者的形象产生影响,还会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利益、一个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一个地区的利益、一个集团的利益乃至一个国家的利益。早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领导集团提出了新时期党性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①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2版,27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而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分量极重。要了解这句话的分量,必须了解历史。虽然说发生“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失误,责任主要在中央,新闻媒体只是执行问题,但也要作为惨痛的教训牢记在心并教育后代。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我们的新闻记者出现舆论导向上的错误除去极个别的别有用心者有意错误地引导舆论外,大多是囿于政治水平、思想认识上或理论素养上的不足,是“好心办坏事”。所以,笔者认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八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注意:(1).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似懂非懂的时候;2.对全局情况若明若暗、看不太清、吃不太准的时候;3.当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某种错综复杂情况的时候;4.对某些新闻的背景不清楚、不甚了解的时候;5.在记者感情冲动、以感情代替思考的时候;6.在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一时盛行的时候;7.自以为是,把宣传纪律置于脑后的时候;8.对中央对某件事的决策、态度不甚了解的时候。除以上“八大事故多发时段”外,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还需要注意“十个慎重”:1.对与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不相一致的新提法,要慎重;2.对政治、经济、历史问题上涉外的报道,要慎重;3. 对国内特别是本地区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慎重;4.对敏感的或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和未结案的官司报道,要慎重;5.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的报道,要慎重;6.对地震、洪水、旱灾等灾害性的报道,要慎重;7.对宗教界的人和事的报道,要慎重;8.对科技发明,尤其是所谓的“世界第一”、“世界领先”的报道,要慎重;9.对“文革”中某些人物和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中所谓“精英”等的报道,要慎重;10.对涉及国与国、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的报道,要慎重。对于导向,不能作狭隘的理解,认为只要政治上不出错就行,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办,不用多动脑子。这是不负责的表现。把握导向需要自己更多的主动思考,一要了解全局,二要了解群众,要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对负面报道的把关,更重要的是对正面报道的把握。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不是靠哪个人的水平高,头脑灵,关键是:一要有大局观念,听中央、省委的“招呼”。二要做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中的战士,政策的得失利弊,群众最有发言权。头脑不清醒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做点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就会清醒起来。即使一时不被理解,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最后历史还会证明你是尽了责任的。2、在采访中要遵守“三贴近”原则光是舆论导向正确,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起到引导人的作用。还必须使我们采写的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使正确的舆论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群众欣然接受,产生应有的积极效果。有了“三贴近”这个正确的方针,还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在具体操作中把它贯彻下去,推广开来,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三贴近”方针虽然简明易懂,真正做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向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毛主席在论新闻宣传的著作中,曾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要求广大新闻记者重视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够接受的道理去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还说“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刘少奇同志也讲,报纸要反映党的政策在群众中具体化的过程,而不是照搬文件。改进党报的新闻宣传,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三贴近”,是新闻战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课题,它需要新闻记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从火热的生活中吸取营养,从千百万群众实践的沃土中开掘新闻富矿。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目光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要及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议论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作为新闻记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况,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经常去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新闻宣传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你写的报道读者阅读率高不高,关键就取决于有没有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东西。善于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二是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去寻找富有魅力的新鲜素材,开掘新闻亮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公众的聚焦点。党报要吸引读者眼球,不仅要善于从工作性报道中开掘新闻富矿,而且应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 三是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1 .以小见大。有的新闻题材,人物很普通,事件也不重大,也许只是一种现象,但蕴含的主题却非常深刻。如果作者能抓住群众的关注点进行由表及里的开掘,就能发现内在独特的新闻价值。比如说,家住小区里的一位退休老人,一年四季爱护绿化,协助有关人员精心培育花草树木,这比起现在许多重大事件来,可谓小事一桩。但联系到上海要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并且要在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样的大背景下,上述老人爱护绿化就不是一件零碎的、孤立的小事了。新闻记者就是要发现和抓住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的小事,从中发掘出大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魅力。3.静中观“动”。新闻要生动鲜活,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目光,善于捕捉社会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4.讲故事。我国著名学者李希光说过:“故事是读者接受信息的天然的桥。”一条新闻需要给人们提供信息,但信息中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就更能让信息闪闪发光。新闻讲述的故事往往是关于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故事之所以能亲近读者,就因为它写人,以细节来打动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越鲜明,新闻报道对读者就越有吸引力。4、在操守上要遵守职业道德每一个职业都不能离了这四个字。作为记者这个特殊性的职业,这四个字更要时常牢记在心。当你看到一件事需要报道的时候,要据实而写。当你修改一篇新闻或转载一篇新闻的时候,请想想后果。遵守职业道德不只是对职业的负责,更是对群众对事实的负责。每一名新闻记者,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怎样在实际应用中履行记者的社会责任。要知道该怎么履行记者的社会责任,首先要知道记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缘由。作为一个人,按一般的常理讲,只要遵纪守法、很好地在社会里谋生、做好自己分内的差事或者营生,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是对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一个人不仅应该自己生活好,而且应该肩负作为人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使人的个人品德得到提升,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守法的普通老百姓来讲,这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人状态的一种形态。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尤其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他应该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这个社会的公平负责任。(一)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我国新闻界曾发生过一个“没有采访的采访”的故事。当时,众多媒体记者围着海啸的幸存者挣抢采访,一部轮椅之上,坐着一位在海啸中受伤的女孩,“尽管她已被惊惶、疲惫折磨得几乎虚脱,然而在众多话筒、照相机、摄象机的包围中,这位虚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问题……”而有一位记者却没做采访,他和同事脱下外衣,给几位幸存者披上,然后去商场给他们买了食品和水。在解释行为动机时,这位记者写道:“入行前,父亲对我说过:‘永远记住,在成为一个记者前,你首先是一个人’。”1、保持激情正如《南方周末》的记者们说的那样:“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我们爱,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媒相连。”而这种深沉的“爱”,又何尝不是记者社会责任的最高体现?!2、提高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无疑是两份好教材;而对于记者来说,向这两家媒体学习也毋庸置疑!读过《南方周末》的读者,经常会为那一篇篇闪烁着真知灼见、具有前瞻性的深度报道而拍手称快。但是,在那些沉甸甸的文字背后,却是记者们对好线索好素材不辞辛劳的挖掘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统一。还有《北京青年报》也是如此。这两份以深度报道著称的报纸,发行量都超过了一百万份,处在同一级别,一南一北,交相辉映,成为新的报业巨人。作为记者,不光要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3、摆正心态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近年来发表了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爆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性报道,对中国经济秩序的改革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当代著名“反黑记者”王克勤,虽然自己生活窘迫,并且因为敢于说真话而常常受到威胁,在极其艰难的生活境况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良知,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新闻记者的楷模。在王克勤身上无疑显示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记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首先讲的是担当。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年轻的同行问艾丰:作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位新闻界的大腕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 有责任感的记者总觉得事事于己有关;没有责任感的记者会觉得什么事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你看,农业减产了,那是农业部的事;产品质量下降了,那是企业家的事;火灾发生了,那是消防队的事———无论从行政上还是从法律上,这些与记者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别人不找你,你又不主动,这样的记者还有什么事情要干呢?艾丰认为,一个好的记者,不仅要感到,而且要时时处处地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急人民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着一种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把新闻工作做好。 至于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指点点,那种幸灾乐祸的推波助澜,那种无冕之王的自以为是,那种不顾社会效果的新闻炒作,根本谈不上社会责任感,更不是记者的应有之为。记者是人民的一员,是党和人民的自己人。实践一再证明,我们的新闻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队伍。人民记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品质,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人性和党性的集中表现。有了这种品质,才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了这种品质,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这种品质,才能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工作起来常常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对不起党和人民。我历来认为,举重若轻,讲的是一种本事和领导艺术,而举轻若重,讲的是一种责任感。宣传无小事,字字重千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啊!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情错综,矛盾叠加,文化多元。建和谐奔小康,社会责任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写什么不写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举手投足之间都体现着社会责任感。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真实,是准确。像人物速写一样,评判的标准不是看你画得好不好,而是看你画得像不像。检验新闻报道如何,关键是看是否化解矛盾理顺了情绪,统一思想凝聚了人心,团结稳定鼓舞了士气。 当今媒体的竞争,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新闻的藩篱和壁垒已荡然无存,你有的别人也有,独家新闻已被独家制作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的舆论引领,就成了取信于读者的品牌,而这种品牌是媒体的生命。因此,打造责任媒体不仅是我们的使命,也是竞争的必须。 一个媒体所传达的,绝不止是信息和说教,媒体所传达的是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自觉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都要,但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能变,我们要在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结合点上做好文章,编采每一篇东西都要认真地考虑它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一、记者工作是饭碗还是一种使命? 有人曾经把医生、牧师、律师列为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命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格外需要使命感、崇高感和责任心。其实,还应该加上记者,而且记者的影响面更广,它不仅影响一个个个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所以这个职业更崇高、更神圣,更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遗憾的是,这几年,社会责任感在一些记者身上越来越淡化了。诚然,记者也需要穿衣吃饭、养活家小。但仅仅把这个职业视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饭碗,把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神圣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完全抛诸脑后,对一个记者的成长乃至一张报纸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社会责任感是什么?就一张报纸而言,是最根本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一个记者而言,是最原始、最强劲、最发自内心、最源源不断的创造冲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周围同事的从业经历,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刚干上这个职业时冲劲十足,但越干越疲沓,越干越没有激情?是能力萎缩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刚刚从业时的那种崇高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日渐淡漠,最后了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圆滑世故,对什么都没有感觉、无动于衷,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整天患得患失,老是想着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这个怕得罪,那个不敢触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记者到了这样的状态还浑然不觉,这个记者就彻底失去了活力。一个媒体,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的记者越来越少,这个媒体也快走到了尽头。 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就纸质媒体而言,面对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大家获取信息的条件基本上难分伯仲,甚至比起电视、互联网等异质媒体,报纸在直观性、快捷性等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面对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没有一大批有个性、有影响力的记者和独家报道,没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读者不想看不爱看甚至根本不去看你的报纸,谈何生存与发展? 这几年我们一直提倡要出名记者、名编辑,为什么就是出不了?大记者与普通记者的最根本区别在哪儿?是不是非得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写出有影响力的好报道?从根子上看不在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写作技巧,而在于记者本源的缺失。 记者的本源是什么?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秉笔直书,为民请命”的社会良知和济世情怀;是一种忧国忧民、面对社会进程中的种种问题时刻焦灼不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西方记者所称道的“社会公平的守望者”,“公众的看家狗” ,更是一种读者利益至上,像美国记者罗伯特.库柏一样,已被炸断右腿即将告别人间还紧握相机的献身精神。 时刻拥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脑子里装着的,整天苦思冥想的,就不再总是分数、奖金和社会关系,就会对记者这个职业时刻保持痴迷状态,就会具备无时无处不在的新闻敏感,从而不断发现别的记者视而不见的问题,敢进一般记者不敢进的禁区,敢抓一般记者不敢触及的题材,敢说一般记者不敢说的真话实话,敢于到最艰苦的现场采访,总想把耳闻目睹悬而未解的问题一追到底,吐之而后快,总想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正是这一次次苦苦寻觅,思索积累,反复琢磨,才成就了一篇篇有影响力的好报道,也成就了一个个名记者、名媒体。这是一个精神状态、勇气胆识和采访作风问题,与个人水平无关。 有人可能会说,让我们时刻拥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是老要我们去捅马蜂窝?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行得通吗?其实,这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误读。关注社会不公平现象,把假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一种社会责任;关注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积极探寻解决良策,有效推动社会进步,是一种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把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奉献给读者,把真正能引起读者关注的人和事以最受读者欢迎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三、当杂家还是当专家?首要的一条,是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和努力方向。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有人把新闻报道分为三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第二种境界是透过现象、体现认识;第三种境界是超前预见和揭示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其实,第一二种境界,只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深厚的理论专业功底,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走势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怎么可能进入第三种境界?第三,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第四,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四、让报道更有职业感让报道更有职业感,既是记者工作的一门技巧,也是增加报道公信力、吸引力、感染力的硬功夫。 1、出于公心,掌握报道的平衡。保持客观公正,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记者从事任何报道,都要出于公心,要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推动社会进步,绝对不能搀杂个人好恶,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置客观事实于不顾。特别是从事舆论监督,要尽可能虚心听取当事各方的观点,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平,不能天平倾斜,偏听偏信,更不能指手画脚,妄加评判。这样才能增加舆论监督的效果,同时也不致授人以柄。2、学会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力、最无懈可击、最能服人的。作为记者,要时刻把事实摆在第一位,调查要深入,掌握的素材要准确翔实。写作时记者要尽可能退居幕后,用丰富感人的事实和细节来打动读者,绝对化的语言,过分的溢美之辞、情绪化的语言要尽可能少用,结论性的话尽可能不要出现,必须要说,也要尽可能引用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作出评判,这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吸引力。3、学会讲故事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勇于探索,尽善尽美,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法采写作品。为什么要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因为以这种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容易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怎样才能讲好故事?西方新闻界的同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首先要选好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他们才会对你的文章感兴趣,才会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其次,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很重要。你不能只是单纯列出人物的姓名和职业,因为你无法让读者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绝不能让人、过程、结局,四者缺一不可。如果把报道看做讲故事而不只是通讯稿,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可写的东西物的性格一成不变,那样才能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第三,主角总是面对一些让读者都感到头痛的难题,而这些难题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意味着,这些问题必须是很难解决的。如果主角轻而易举把它们解决了,那你的文章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第四,文章最后必须有一个结局,或成功,或失败,提醒读者故事结束了。主角、难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